这段日子,我们一直被温暖包围着:大年初一,一名女童在栈桥附近落水,“蓝衣大哥”刘磊跳海将其救起;大年初二,8名游客被困礁石,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志愿者协会会长汪洋下海救援,他趴在两块礁石之间,“化身为桥”助游客脱险;大年初五,在武汉飞往青岛的航班上,一名女乘客突然身体不适,就在家属不知所措时,市立医院外科医生赵一明及时施救,帮她转危为安……
这温暖来自于一个又一个青岛好人。在青岛,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看到有人跳海救人的新闻。这固然与很多市民谙熟水性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那股子救人急难的英雄气,以及代代传承的“好人传统”。就像“蓝衣大哥”刘磊所言,“在海边救人,我从小就目睹过,我的爷爷辈、父辈都曾在海边救过人。不管谁遇到危险,我相信青岛人都不会坐视不管。”这样一种“好人传统”,让侠义之风深植于城市血脉。所以,刘磊和赵一明救人之后,一个悄然离去,另一个只留下了微信名,正可谓“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良性的机制,让好人不断涌现成为城市的常态。在青岛,人们对于好人好事,渐渐习以为常。当然,这种“习以为常”并非熟视无睹、缺乏感动,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城市的信任。近年来,《民法典》《医师法》等法律法规鼓励好人放下顾虑,勇敢施救,利用专业技能见义勇为。从党委政府到社会各界,都在为好人点赞,为文明助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引导人心向善,确保好人好报。一旦发现好人好事,各相关部门都会及时启动“见义勇为”认定程序,如果符合认定条件,就会给予表彰和奖励。众多的青岛市“文明市民”“山东好人”“中国好人”等,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引领,树立了标杆。
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要持续放大“好人效应”,以榜样引领文明。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关键在“典范”二字,而以刘磊、汪洋、赵一明为代表的青岛好人,正是全体市民中的典范。他们让文明的阳光雨露滋润城市,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持续放大“好人效应”,一方面,要更好地礼遇好人,让有“德”者有“得”,让文明的土壤更加丰沃;另一方面,要更主动、更全面地为好人托底,为其妥善解决后顾之忧,让好人更有底气,让城市更有勇气。
文明人创文明城,文明城育文明人。在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道路上,只要人人见贤思齐,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让心灵与心灵同频共振,热血与热血汇成海洋,我们的城市就会更美好,生活就会更幸福。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