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通山】县人民医院第十八期特别节目(总65期)小心患上出血性疾病——通山县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治医生阮芳敏访谈录

主持人:

让健康知识进一步深入人心,让健康行为成为市民的生活日常。亲爱的观众朋友,听众朋友,还有亲爱的云友们大家好!这里是FM99.3兆赫通山之声,为您推出的健康养生访谈栏目《健康通山》,我是主持人邓阳。

轻轻擦碰,身上就青紫,打针抽血后,久久不止血,身上莫名出现小血点你有这样的症状吗?如果有的话,那可要当心了,这些症状正在提示你有可能患上出血性疾病。为此我们邀请县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治医师阮芳敏来到我们的节目当中给我们普及出血性疾病的相关知识。

主持人:

阮医生您好,欢迎您!

阮医生:

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听众朋友,还有亲爱的云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

阮医生是县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治医师,擅长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等疾病的诊治。是咸宁市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咸宁市医学会血液分会委员、曾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修学习,从事血液内科临床工作10余年,发表相关医学论文数篇。

主持人:

出血性疾病我们听到这个名字是很陌生的,据说它是一类由于血小板及凝血机制异常所致的疾病的统称。阮医生,您来给们详细的讲讲什么是出血性疾病?

阮医生:

好的,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血液循环使血液到达人体的各个脏器,来营养人体。出血性疾病由于各种原因(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导致血管、血小板、凝血功能的缺陷或异常而引起的以自发性或轻微的损伤后过度出血或出血不止为特征的疾病称为出血性疾病。

主持人:

好的,通俗的来说出血性疾病就是我们说的出血不止的现象,每种疾病都会相关的症状出现,那阮医生出血性疾病又有哪些症状呢?

阮医生:

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部位的出血。有下面几种症状可能表明一个人患有出血性的疾病:1.无法解释的流鼻血;2.女性的月经量过多或时间延长;3.轻度创伤,或刷牙后有出血;4.无法解释的皮肤痕迹包括微小的红色或紫色圆点、斑块等。此外,有些深部组织和脏器的出血,也要引起注意:1、深部组织出血常见于较深皮下、肌肉、关节腔及浆膜腔等部位。如肌肉、其他软组织血肿、关节出血、眼底出血等。2、内脏出血,临床可表现为咯血、呕血、便血、血尿等,一般出血量较大。

主持人:

这些症状都还比较突出,我们说疾病的发生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那引起出血性疾病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阮医生:

好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血管因素异常:包括血管本身异常和血管外因素异常引起出血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即为血管本身异常所致。老年性紫癜、高胱氨酸尿症等即为血管外异常所致。

(2)血小板异常:血小板数量改变和粘附、聚集、释放反应等功能障碍均可引起出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及血小板增多症等,均为血小板数量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型血小板病等为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3)凝血因子异常:包括先天性凝血因子和后天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两方面。如血友病甲(缺少Ⅷ因子)和血友病乙(缺少Ⅸ因子)均为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所致的出血大多为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


主持人:

疾病的诱因还是或多或少跟我们的自身条件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阮医生,从医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如何诊断出血性疾病呢?

阮医生:

如果出现上述出血表现,需要及时的到医院完成相关的检查:比如说血常规、凝血功能,这也是初步判断出血性疾病必做的检查,通过血常规我们可以初步的判断有没有血小板等血细胞的改变;凝血功能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有没有凝血功能的异常。必要的时候可进一步检查凝血因子的检查、血栓弹力图、血小板抗体等。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尤其是还伴有贫血或者白细胞的改变的患者,这个时候还得进一步的做骨髓穿刺等来明确患者的诊断。医生提醒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平时要注意加强自我保护、避免磕碰,避免接触能够导致出血的药物,尽早有效的处理病人出血,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血小板的正常值是100-300*10^9,只要低于100,就属于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是一种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骨髓造血功能是正常的,但是存在骨髓内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产板不良,使其血小板生成的来源减少,但事实大部分主要是破坏增加导致,主要是因为体内抗血小板抗体增加,使血小板在脾脏大量破坏,当然有40%的患者,抗血小板抗体终身是阴性的,但是存在一个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血小板破坏机制,总之,得了这种疾病,血小板生成的来源是减少的,破坏是增加的。脾脏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但是肝脏跟骨髓也是血小板破坏的场所。血小板正常的寿命是7-11天,但是得了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血小板的寿命只有40分钟到4个小时左右。

主持人:

听说您要来到我们的节目当中,有网友在云上通山留言,想了解血小板减少应该怎样来护理?

阮医生:

血小板减少的护理要点如下:

1.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因血小板减少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易产生紧张、忧虑害怕等心理反应。医护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使患者对疾病有所了解,对治疗疾病树立信心,保持平和心情,积极配合治疗。

2.注意休息并适当限制活动。血小板严重减少、出血严重和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创伤和内脏出血。

3.合理饮食。应根据病情选用流质、半流质或软食,食物的温度不宜过高,禁食生硬、粗糙、辛辣、刺激的食物,防止消化道出血。多食蔬菜、水果(洗净去皮),防止便秘。

4.患者皮肤黏膜有出血症状时,应注意观察出血部位和范围;有内脏出血时,则要严密观察出血量和出血是否停止。

5.做好应急措施,避免出血发生。伴有便秘、剧烈咳嗽时,应及时处理,防止颅内压升高和脑出血发生。

主持人:

好的,通过阮医生耐心详细的解答,我相信大家对出血性疾病的相关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了,非常感谢阮医生做客我们的直播间,那今天的节目就到这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

阮医生:

再见!


(编辑:阮百川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