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通山】南林桥镇石门村:清廉吹拂石门红


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焦元德)石门村位于通山县南林桥镇西北边陲,集库区、山区、老区为一体。全村共14个村民小组、29个自然湾、846户、3824人,脱贫户277户940人。

石门村村务公开和权责清单宣传栏

近年来,石门村“两委”严格实施“六清”标准,终于敲开了“七彩石门”。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绿色生态示范村、省级清廉示范村、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省百佳村民委员会等荣誉称号。2022年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4800元,村级集体经营性经济收入18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0.5%、8.6%。

石门村举办清廉乡风、村风、家风谈论会

党建“引廉”,清醒了政治头脑

组织建设强堡垒。坚持把党组织的政治清廉建设摆在首位。成立工作专班,由7名党员干部专抓清廉村居工作。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基层组织生活制度和学习制度,让党员干部在清廉阳光下开展工作。

干部培育当先锋。严把村干部素质关,拓宽来源渠道,优化队伍结构,提升“领头雁”能力。全年召开以清廉为主题会议12次,进一步加强了村干部党性、党风、党纪等方面教育,强化管党治党意识和廉洁履职能力。

活动开展解民忧。充分利用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每年进行一次述职述廉会议,召开两次民主生活会,每季度一次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党员议事作用,在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增加听取、反映和采纳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先后解决党员和群众解决困难20件次,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3件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4起。

石门村标志性建筑“七彩石门”

文化“活廉”,打造了宣传阵地

挖掘清廉文化。将清廉文化建设列入重点,深入挖掘道德模范、风土人情、乡情故事等清廉元素,先后投入180多万元,建成了以内玉带河廊亭为载体的廉洁文化长廊,营造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清廉文化氛围。

完善村规民约。梳理族规村规,结合群众屋场连心会,由群众建议、共同商议整理,形成了来源于群众、通俗易懂、发自内心认同的村规民约,成为群众身边“小宪法”,推动了民风更淳、民心更齐、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新风正气。

树立典型榜样。开展“弘扬好家风 传承好家训”宣传活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多形式,先后开展了“最美公公、最美婆婆、最美媳妇、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评选出最美家庭3个、最美媳妇3个、最美婆婆3个,最美公公3个,用典型带动,营造了良好的慈爱、孝贤社会氛围。

石门村清廉家风教育基地“贞节牌坊”

石门村清廉家风教育“诚子书”警示标牌

制度“固廉”,规范了权力运行

健全决策机制。严格落实通山县《村级权责三十条》2.0版本,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从制度上让群众成为谋事决策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严格落实《湖北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切实加强管理,确保管理规范,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对财务支出事项进行审查,并如实记录,及时进行“三务”公开。

强化自治组织。在石门村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乡贤理事会、矛盾调解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并对各自组织架构、职责职能、运行机制进行了明确规范。

搭建议事平台。以清廉村居建设为契机,搭建“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屋场连心会+乡贤理事会”议事平台,保证了群众即有机会、又有地方发表发表意见。有事大家议,好坏大家判,确保事事有结果、件件有着落,决策更加公开、公正、廉洁,各类矛盾纠纷也得到了有效防范化解,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

石门村玉带河清廉文化长廊

共同“兴廉”,强化了乡村治理

以廉促治保平安。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加强基础性制度、设施、平台建设,扎实开展智慧农村警务室建设。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以廉兴教树新风。广泛开展平安教育和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婚姻家庭指导服务。打造了长夏畈共同缔造试点,按照“五共”要求,积极探索、不等不靠、提前谋划、主动作为,村民主人翁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主动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投资投劳,群众也逐步实现从“旁观者”向“建设者”“管理者”转变,绿化、美化、洁化水平得到提升,村民参与积极性全面提高,生态效益得到扩大,切实增强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村民、村居面貌焕然一新。

(一审:阮百川(见习)  二审:唐成  三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