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我国已监测出1例本土XBB病例,未来引起本土关联病例的风险大

1月13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

我国已监测出1例本土XBB病例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在回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提问时说,从去年12月1日到1月12日,我国监测出1例本土奥密克戎变异株XBB病例,同期监测出33例XBB变异株及其亚型的输入病例,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

从输入风险判断,陈操说,未来,XBB变异株输入我国的风险比较大,引起本土关联病例的风险也非常大。

陈操进一步表示,目前我国监测数据显示,XBB变异株并没有形成本土的流行。此外,目前研究数据显示,虽然XBB变异株的传播力比较强,但是感染了XBB变异株以后的症状跟奥密克戎其他毒株的症状相似,致病力并没有明显增加。

1月8日,对新冠病毒实施“乙类乙管”后,该病毒不再纳入检疫传染病管理,不再要求入境旅客进行落地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同时,奥密克戎还在持续流行,并且变异也尚未结束,因此,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监测工作成为接下来的重点。

对此,我国已经在全国多个口岸设立监测哨点,尤其对国际流行的重要进化分支进行监测,实时开展风险评估。如发现毒株输入出现了时空和人群聚集性传播风险,将会及时发出预警,经过风险评估后,采取一定的防控措施。

除了口岸监测以外,哨点医院的监测也是避免新毒株输入之后造成大范围传播的第二道关口。根据全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方案,我们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都设立了一定数量的哨点医院,每周要求哨点医院采集新冠病毒患者样本,送到当地疾控中心进行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将数据及时发送到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我们会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反馈,如果发现新毒株、重要的变异株,尤其是能够引起较多重症和死亡的毒株时,我们会及时发出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陈操说。

春节将至,入境返乡人员逐渐增多,陈操提醒,近期入境人员入境时如果出现身体不适要及时申报,配合海关人员积极开展采样,如果入境以后出现了身体不舒服,尤其是发热,一定要及时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及时就诊。

“乙类乙管”后出入境政策发生三大变化新冠病毒实施“乙类乙管”以来,中外人员的出入境政策发生了重要变化。

外交部领事司司长吴玺表示,对出入境人员的暂行措施的总体精神和原则就是要推动中外人员往来逐步走向正常化。

对于出入境政策发生的变化,吴玺概括为三个方面。

首先,来华手续简便了,取消了向驻外使领馆申报健康码的环节,乘客在登机之前48小时核酸完成以后,可以填报到海关健康申明卡当中,如果是阴性就可以来华,如果是阳性,转阴以后才能来华。另外,在签证的便利化方面,恢复了定居、访问、过境、商务、团聚以及探亲和私人事务方面签证的审发。

其次,“乙类乙管”后,航班更多了。取消了对航班的数量、航线以及客座率的限制,现在国际航班正在稳步增长。在公路、水路方面,也在逐步有序地开放更多口岸。

最后,取消了入境集中隔离。来华人员入境不再需要进行集中隔离,只要健康申报正常,海关的常规检疫没有问题,便可以直接放行进入社会面,如果申报异常或者有发热等症状,海关会进行抗原检测,如果检测是阳性,就会要求居家或者居所隔离,或者就医。“我们这么做也是为了旅客的健康,也是疫情防控需要。”吴玺说。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1月8号到12号,全国移民管理机构日均检查出入境人员49万人次,较“乙类乙管”政策实施前上升了48.9%,是2019年同期的26.2%。海港、陆路、空港口岸日均出入境人员分别为2.1万、42.4万、4.5万,较实施前各上升了13%、53.3%、33.2%,为2019年同期的36.4%、30.1%、11%。空港口岸,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客流最多,日均1.1万人次,陆路口岸深圳福田口岸增幅最大,日均2.1万人次。

“乙类乙管”不是“乙类不管”,针对入境仍需48小时核酸检测要求,吴玺表示,奥密克戎毒株的致病力可能有所减弱,但是它的传染性正在上升。特别是在长途跨境旅行当中,旅客长时间处于密闭空间中,感染风险很高。

吴玺说,要求来华人员在登机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是为了确定旅行者本身没有受到病毒感染,也是确保旅客旅途更加安全,防止病毒扩散。“落地以后,海关会对有症状或者申报异常的人进行抗原检测,这也是为了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如果旅客本身没有什么症状或者没有被病毒感染,这些措施对他们的旅行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来源:青春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