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宝石古村赋


宝石古村赋

(以“华中第一古村”为韵)

作者:廖双河


名盛吴楚,誉尊华中。古村焕晔,风物葱茏。倚青峦之环护,拥碧水之景从。旧屋存明清之遗韵,驿路溯宋元之烟烽。耕读传家,沐四朝之宠;宦商连市,享百载之隆。景象天成,集江南形胜于一地;人文至善,树村庄典范于三农。是以游客频至,文旅丰丰。曲巷喧闹,两岸融融。

观夫古村悠悠,风物济济。一河两岸,房舍参差;南市北居,街巷迤逦。长亭翘首映水而辉,浅坝横卧凌波而旖。宝石河上,鹭凫翩翩;沿村路旁,遗存几几。卵石巷,述岁月之沧桑;商埠阶,彰往昔之地利。粉墙黛瓦,厅堂楼阁鳞次依;走兽飞禽,石木砖雕无伦比。盈盈七万方,华居百余计。殷殷六百年,传奇二三里。巷道曲折,如入大观之园;古韵流芳,胜似婺源之第。嗟乎!虽处山野,营构之美鼎甲楚天;虽非颐宫,工艺之精屈指禹地。

尔其历史欣欣,人文奕奕。兴于洪武之开基,盛于明清之负笈。和于民约之严苛,睦于后昆之自律。文化妇幼,家怀博爱献私资;德沛闾湾,族崇大同谋公益。由是,贫不畏饥,学不却笔。困有所帮,孤有绕膝。仁义之善怡怡,孝悌之行历历。克勤克俭,民风烈烈励子孙;且读且耕,书香袅袅出彦狄。一湾百庠生,十家一贡席。士农工兵商,户户建勋绩。文为帝王宾,武当万人敌。戏名三镇成宗师,医冠六都登峰极。善矣哉!治族以德为本,庄湾继继属无双;齐家以仁为根,人杰瓞瓞堪第一。

更有繁华商贸,炳耀典坟。衢市纵横,招坐贾之辐辏;店幡次第,引行脚之云屯。北往南来,马队踵踵;水载陆运,小二芸芸。商贩广集百货,挑郎散走千村。茶楼、酒楼、戏楼,吆喝声声侍奉冬夏;饭铺、药铺、当铺,灯彩款款守候晨昏。白昼品茗会友,夜晚听曲消魂。街头可赏风月,船中可度秋春。悬彩竞渡盛况独具,曲水流觞风骚绝伦。比武昌城之稍逊,同小汉口之绝群。

至乃元符开新纪,村湾正风华。得各级垂怜而关注,赖多方鼎力而清嘉。发掘人文,风靡华夏;擦亮名片,网红天涯。古街古巷叠古瓦,老檐老砖垒老衙。有神游岁月之趣,无饕餮时光之瑕。入列中国传统村落,跻身神州最美人家。塑造村魂引四客,营建景区成一佳。老少咸宜,寻幽鹜鹜;雅俗共赏,悬口夸夸。

是以遇清闲,宜放步。携友任阴晴,伴亲于朝暮。可漫游,可专注。可静思,可怀古。不为世俗所羁,不为乱云所顾。半晌可清心,竟夜可祛负。感而乱曰:

华夏多古村,宝石独一树。宜游又宜居,神交万人慕。


备  注:

闯王镇宝石村地处通山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距县城25公里,咸(宁)九(江)高速穿村而过,距高速出口5公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宫山环形旅游公路途经村庄北侧。发源于九宫山北麓的宝石河,从村中流过,因河床积满卵石,故名宝石。村落以宝石河为中心,以先南后北秩序发展,逐渐形成南北两片民居群落,并发展成为鄂赣边区的贸易集散地。民国时期有“小汉口”之称。

宝石村是舒氏聚居地,开基建庄于明洪武初年。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朝代,遗有各时期各式风格民居130余栋,面积7万余平方米,是鄂南最大、历史面貌最完整的民居村落,被誉为“楚天第一古民居群”。南岸以店铺为主,形成商贸街区;北岸以宗祠为中心,由西向东南纵深发展,单栋民居建筑形式各异,木石装修工艺精致,建筑排列有序,卵石巷道前后错落,是舒氏家族的活动中心。

2002年,宝石村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1月入列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8年11月成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作者简介:廖双河,1971年生,湖北通山县人。全国出版专业注册责任编辑,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咸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咸宁市诗歌学会副会长,通山县作家协会主席。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华辞赋》《解放军报》《湖北日报》等40余家报刊发表作品150余万字,公开出版散文集、诗歌集、理论专著5部。获全国首届优秀民兵预备役部队歌曲大赛金银奖、香城泉都文学奖金奖等。供职于通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编辑:谭茜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