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如何更好保护老年群体,是近期许多家庭十分关心的话题。媒体密集采访权威专家,围绕老年人如何防护、感染后该如何应对等,进行了详细解读。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发生以来,最大程度保护我国数量庞大的脆弱人群,始终是我们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眼下,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减弱,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愈发成为“保健康、防重症”的关键。老人普遍免疫力低,多数伴有基础性疾病,日常还总少不了买菜遛弯、访友唠嗑,聚集性感染的风险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作为脆弱群体,老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切度更高,对形势变化的焦虑感也更甚。当此之时,明确应储备哪些药物,发烧咳嗽时该如何应对,什么情况需要看医生,遇到紧急情况时又该如何急救,无疑能减轻老年人及家属的困惑,避免出现情况慌了神。
做好科普只是第一步,强化保障才能真正给老年群体吃下“定心丸”。就目前来看,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一旦老年人出现感染或感染后出现病情加重情况,是否有专人对接,有没有可靠的转诊途径。在这方面,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及时发布《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充分明晰了老年人的诊治预案。比如,加快提升65岁以上老年人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确保就医需求有保障;失能老人或高龄行动不便感染者,经专家团队或上级医院评估后决定收治方式;养老院等福利机构应储备中药、解热和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抗原检测试剂等等。此外,国家卫健委更明确要求,老年人出现病情变化,可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到医疗水平高的医院救治。科学精准防控、分级分类救治,这样的防疫屏障才能更加扎实坚固。
病毒在变化,政策在优化,顺利实现疫情防控从“防感染”向“防重症”转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仍是亟须加强的基础工作。换句话说,让老年人群体心中有数、遇事不慌,关键还是要在加强其自身免疫力上做文章。临床数据显示,完成加强免疫的老年人,在感染奥密克戎后的病死率,比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低35倍。继续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优化服务通过送“苗”上门等方式引导老年人群体应接尽接,既破除“疫苗犹豫”,又破除“感染焦虑”,防控工作就能再向前迈进一大步。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眼下,在社会层面,“阳了也不慌”渐成共识。但也有不少人直言,自己阳了不怕,就是担心家里的小孩、老人。这种情况下,集中各方资源给脆弱群体做好服务、提供保障,便是进一步增强社会信心的关键。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