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查囤积居奇、哄抬药价!岂能趁着疫情发横财?

最近,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调整,很多人将注意力放在购买药品和防疫物资上。据媒体报道,退热、止咳、抗病毒等药品需求激增的现实情况,让一些不法商家嗅到了“发横财”的机会。但全国多地的市场监管部门也发现了异样的信号,并对各种囤积居奇、哄抬药价的行为予以惩戒。

比如,“北京市场监管”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市场价格行为的提醒告诫书,明确告知经营者:不得对粮油肉蛋菜奶等民生商品和口罩、抗病毒药品、消毒杀菌用品、相关医疗器械等防疫用品囤积居奇、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天津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则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利用疫情之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则发文要求,要依法合规经营,开展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正确行使自主定价权,自觉维护疫情防控大局和防疫相关药品及物资市场秩序。

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个别经营者的小心思,终究无法逃过监管者的法眼。事实上,从疫情初期到现在,监管部门对于上述违背市场竞争原则、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一直都是秉持着严厉查处的态度。很多人或许还记得,在2020年初,有些药店经营者利用人们对突然到来的新冠疫情的恐慌心理,故意囤积消毒水、口罩,然后以高价卖出。他们的小聪明并没有带来长远的利益,反而被监管部门警告、罚款,甚至关门歇业。如今,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又有一些商家打起了歪心思,这些行为绝不该被容忍。

对于治理囤积居奇、哄抬药价乱象,既需要相关部门的专项检查行动,也需要民众的配合。正如一些地方的市场监督管理机构所强调的,群众和社会各界若发现一些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可以保存好相关证据并拨打电话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这就对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维权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另外,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在购买防疫药品一事上,也不必有盲从心态。比如,最近有一些人购买了大量的连花清瘟,导致一些药店供不应求。但实际上,对药物的使用不能太过盲目,应把握“中病即止”原则。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崔红生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就提醒,病急不能乱投医,退烧药与感冒药尽量不要叠加使用。而且,无症状者无需药物治疗。对此,民众应当有足够理性与科学的认识。

如何合理规划储备应急药品与防疫物资,是当下民众十分关切的问题。相关部门根据疫情变化的实际情况,对民众给予科学的防护指导,并引导防疫物资与药品经营者合理匹配市场需要,也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市场经营者把民众的生命安全问题放在心头,而不是趁着疫情谋求不正当利益,才能获得长久的利益与真正的口碑。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