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谁是“那个关键”?

近日,新华社评论指出:抗疫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走过,现在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减弱,我们的应对能力在增强。

但是“敌人”在变弱,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轻敌?可以高枕无忧?

答案是否定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走出疫情,取决于这群“关键之人”,取决于社会的“关键态度”,取决于大众的“关键手段”。

保护免疫力弱的人

是走出疫情的关键






年迈的老人、弱小的孩童和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的人,在面对仍具有一定威力的奥密克戎病毒时,还是会出现一定比例的重症。

在“木桶效应”的认知里,这群人就是决定了木桶能装多少水的“最短的那块木板”——我们这片土地能多久彻底恢复生机,取决于它最脆弱的那部分人群。走出疫情的关键,不取决于免疫力强的人,而取决于免疫力弱的人。

保护这些人,让他们得到及时救治,为他们建立安全屏障,是当下我们降低医疗挤兑、战胜疫情的关键。

正如各地省疾控都在呼吁的一件事:老年群体接种新冠疫苗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接种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是落实多病共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黄朝林也表示:在本次金银潭医院收治的患者中,全程完成疫苗接种者几无重症病例发生。

所以,通过疫苗接种与治疗手段,将出现症状和重症的比例持续降低,才能驯化这头“野兽”。

正视过去的视角

是走向成熟的关键






截至12月6日,全国至少48市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

全民核酸成为过去时。

于是,网上有种声音冒出来: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翻译过来,就是:既然最终还是要放开,我们何必在过去两年大费周章,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如果学别的国家一样,从开始就躺平,其结局我们也在这两年的国际新闻中看到了,他们究竟以多少老人、孩子和免疫力低下的人为代价?

答案自在人心。

如何评价这几年我国所做的努力?最近,#抗疫3年其实我们清零了很多次#的话题登上热搜,大数据视频以动态可视化效果,呈现了这三年全国与病毒共存、动态清零的过程。

有网友犀利点评:“不能因为第三碗饭吃饱了,就说前面两碗不用吃。”

正因为医护人员没有躺平,才能在“全国一盘棋”的战疫中从病魔手中抢回那么多生命;

正因为科研人员没有躺平,才能在疫苗研发中不断突破,现如今深圳首批吸入式新冠疫苗开打;

正因为我们老百姓没有躺平,才能在一波又一波疫情中保护了自己、保护了家人。

中国人,用几年的谨小慎微,换回了这份优化防控措施的抗疫自信。

所以,我们应该避免用现在的成熟视角,去审视曾经的局限。

毕竟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我们拼尽全力避免了最坏结果。

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回顾这三年,从国家到个体,我们经历了太多变化。

病毒在变。历经“原始毒株”→“阿尔法”→“贝塔”→“德尔塔”→“奥密克戎”的升级换代,奥密克戎的能量变得没有原始病毒那么强烈。

我们的心态也在变。从开始与病毒硬碰硬的厮杀,到现在的驯化与接纳。

国家一直在全盘托底,让病毒的毒性与暴发来得晚一点,再晚一点。现在,我们也接过了疫情防护的“盾牌”——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保护好我们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和对国家都好。

打疫苗、戴口罩、讲卫生、勤锻炼……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提法,但不可否认,这是普罗大众打好防疫基础的“基本功”,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离疫情彻底结束肯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段路怎么走,决定了我们要走多久。

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扎实、稳定地走好每一步,才能披荆斩棘、柳暗花明。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