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男子扶起摔倒的老人,并请路人帮忙拍下视频——“当作证据,担心有被讹的风险。”
视频在网上发布后引发讨论。我们是个有着尊老爱幼传统的社会,救人永远是第一位的。社会风气变好,大家是受益者,如果变坏,大家也都是受害者。
而网友们的担心也是事实。扶人有风险,这样的纠纷一旦发生,现场有监控或者目击证人还能还原真相将事情说清楚,如果没有就会陷入扯皮,甚至繁杂的官司程序之中,施救者不胜其烦,很多时候不得不选择赔钱了事息事宁人,这样的案例也一直在阻断好心人采取救人行动。可见扶不扶又不止是个简单的道德问题,这反过来推动社会深入思考,如果扶老人不仅是道德问题,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如何取得道德与法律的双赢。
这么看来拍照也不是全无意义的,它反映了面临法律风险时的一种自救。只是从表面上看,这可能是个有效果的办法,却不是一个温情的做法。扶人需要拍照看似冷酷,其实也是社会进步经历的一个过程。道德约束无法取代法律约束的作用,要让扶老人不再是问题,就不能不在防范法律风险上有所作为。
从人情到契约,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在这样的过程中,普及权利与义务意识,明确法律关系,了解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区别和交融。经过这样的淬炼,让负责任的公民意识真正成长起来,让大家都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社会意义。
而社会也应该积极给救人者以底气,比如法律的支持、司法判决时的严谨。不要让好心人蒙冤,也不能让讹诈者轻易逃脱法律的惩治,这体现了社会良知。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