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聚焦“两个责任”落实通山全力守护食品安全

11月14日,在通山县金源鸿食品有限公司,县食安委检查组现场查看了公司食品安全公示牌、食品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合格证明以及各类台账、资料,并仔细了解库房食材贮存以及学生餐留存小样48小时制度落实情况。

通山金源鸿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学校食堂净菜加工配送的企业,公司的生产经营事关全县三万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

最近,通山县聚焦食品安全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两个责任”落实落细,不等不靠,迅速行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守护食品安全,谁来管?

通山县按照生产经营业态、生产经营规模等,对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A、B、C、D四级分级,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的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率先垂范,带头包保企业。

目前,全县26家B级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和2777家C、D级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均由县、乡、村(社区)干部包保到位,确保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找得到人、查得清事、落得了责”。

守护食品安全,怎么管?

“着装是否规范、卫生是否达标等都能看得一清二楚。”11月18日,通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一楼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徐稀丹正通过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系统查看各餐饮单位厨房状况。

守护食品安全,该县结合实际,实施智慧赋能。利用互联网远程监控技术,对各餐饮单位后厨食品加工操作过程实行可视化监控,及时发现、处理食品安全隐患。截至目前,已有236家餐饮单位接入智慧监管系统,安装摄像头675个。

后期,将通过推进应用湖北智慧市场“审批、监管、服务”三网,依托“鄂食安”平台,推进企业加快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实现属地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有效衔接,包保责任和监管责任有序协同。

县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表示,将切实知责明责、高效履责尽责、从严追责问责,全力以赴防范化解食品安全风险,严守食品安全底线,推动食品安全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责任在通山落地见效。

 记者焦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