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山之恋
作者:周启兴
第十四章 将星入狱,侠女抗日
自1937年9月国共合作后,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击倭寇。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后方不断配合国军的正面战场,从而有力抗御倭寇。但蒋介石心里就是容不下共产党,1941年公然对皖南的新四军下毒手,发生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来蒋介石迫于共产党和爱国人士的压力公开表示“以后再亦绝无剿共的军事”发生,但贼心难改,还是常常对八路军和新四军有小规模的冲突,时时逮捕共产党人。
方步舟就是看到蒋介石心胸狭隘难成伟业,所以参加南昌起义,跟随朱德上井冈山的。现在看到时有共产党人被抓,心里非常痛苦,对自己爱妻阮芳华倾吐心声,商讨计策,阮芳华看到丈夫如同三国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非常高兴,教他适时保护自己的同志和贿赂国民党官员营救被抓的阳通县委地下党员。方步舟叹了一口气说:“我曾多次想到这样做,但这风险很大。”阮芳华坚定地说:“革命就是提着人头干的,为了美好的未来,总是有人在用命去换取。”方步舟听了爱妻的话后就不断千方百计地保护和营救地下党员,几年来共从虎口里营救出一百多个党员。
方步舟不断营救地下党员的行为惊动了国民党九战区长官薛岳,1943年以通知方步舟开会之名进行抓捕,以“纵匪殃民”罪判刑入狱。
方步舟被国民党抓捕入狱,阮芳华早就预料到,也是她鼓励丈夫这么做的。阮芳华为什么鼓励丈夫这么做?因为她觉察到这次重回大幕山就有许多共产党员及原来的老部下对方步舟有看法,只是看到方步舟还在杀敌报国就把想法藏在心里没有说出来而已,不像张飞那样公开骂关羽罢了。
阮芳华是一个坚强的女人,是一个武艺高超的女侠,见到丈夫被抓了,但抗日事业不能结束。于是把儿子托给周习之父子养育,交代周习之父子找与黄沙铺地名相同的地方隐居。谁都知道大幕山是自己多年革命的根据地,丈夫被抓了,孩子不能落到敌人之手。周习之父子先去蒲圻县(今赤壁)黄沙隐居,后来去修水县黄沙隐居,这里有很多周姓人,不易被人发现。周习之父子离开大幕山后,阮芳华就无后顾之忧,便大展身手了,把队伍改名“方部”。
那时弹药非常紧张,就连盐都被日伪军严格控制,怎么杀敌?阮芳华命令队伍里的铁匠昼夜加班打制飞刀,一些战士已明白阮芳华是要利用自己掌握的一门绝技来杀敌了。
某一天,阮芳华等人从横石潭周家出村遇到了鬼子一个中队,阮芳华示意周春华先把鬼子引向宽阔地带,便于她放飞刀。那些鬼子也怕狭窄处,因为山上常常会有埋伏,这些鬼子高兴死了,紧追周春华而来。
你见这场面可热闹了:阮芳华双手“唰唰唰”地飞出飞刀,像柳叶飘飞,像鹅毛大雪横飞,像蝗灾时的蝗虫纷飞,一刀一命,几人倒下了。阮芳华一会儿坐在马背放出飞刀,一会儿蹲马的一侧甩出飞刀,一会儿钻进马肚里飞出飞刀,在马上翻滚自如,不像是打仗,简直是展示马术。
中队长吓傻了,问翻译官哪里来的奇女?话音刚落,一刀扎进他的右臂,“八嘎呀路,射击。”鬼子的子弹纷飞,阮芳华在弹雨中穿梭,飞刀更猛烈地飞向鬼子身上,呀、呀、呀……这一百多号鬼子,不是狗手受伤就是狗脚受伤,不是狗头受伤就是狗身受伤,狗血直流,有的狗眼被扎瞎了,痛在地上打滚。
周春华见机配合阮芳华射击鬼子,真是痛快,鬼子们鬼哭狼嚎,这个中队基本被消灭了。阮芳华率队伍迅速撤离,战友们无不佩服阮芳华女侠的神技。战友们在路上开玩笑说;“这个地点真有意思,横石潭就是鬼子的横尸潭。
不幸的是,周春华身上中弹三处:其中一处在胸部,就是那个随身带的铜盒救了他的命,铜盒放在内衣右边的口袋里,棉袄被子弹打一个窟窿,铜盒挡住了子弹;再就是腰部中弹,流血不止;其次是小腿中弹受伤了。昏迷后醒来时感觉铜盒依然在,趁没有人时偷偷打开盒子发现里面的东西没有了,周春华急得要死,后来阮芳华安慰他,能保住命就不错了。周春华被横石潭一个同姓叔侄迅速背到高峰尖,由周春华一个下泉的亲戚照顾养伤。
阮芳华依然带着“方部”活跃在九宫山、太平山、太阳山、大幕山之间不断打击小股鬼子,一直到鬼子投降。
第十五章 千日奔波为救夫,同学援手履新职
倭寇投降后,阮芳华没有急于去找她的儿子,她知道托周习之父子养育可以放一百个心。阮芳华跑到武汉,原来熟悉的武汉面目全非了,被倭寇炸个稀巴烂,满目疮痍。阮芳华没有时间去感叹,她要急于去找自己在汉的同学,一个个打听住所,再就是一个个登门拜访请求,请她们使出一切办法打通关系释放自己的丈夫,一个不成,再找第二个,第三个……自己的同学找遍了,她们不是摇头说没有这个能耐就是说没有办法。
阮芳华走遍了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看见花儿开放凋谢,树木发芽长成粗叶,再就是由绿变黄,再就是飘落坠地。然后又是一年花儿开放凋谢,树叶由绿变黄。阮芳华的布鞋走破了,露出了脚的拇趾,直到鞋底磨穿了才换,来武汉时带来了三双布鞋都走破了。阮芳华的手头越来越紧张,只得一天吃两餐,后来几乎在武汉呆不下去了。
阮芳华不相信就没有办法能救丈夫,她忽然想起周习之世叔说过,他有一个姐夫汪绍恒在武汉汉正街开纸行,是不是可以找他帮一个大忙或小忙呢,阮芳华想:周习之与我父亲是至交,周习之帮助我是念及到他与父亲间的感情,去找汪绍恒,那是父亲朋友的亲戚,这样多不好。阮芳华左一想右一想,又想不出办法来,只好硬着头皮沿汉正街挨家挨户打听汪绍恒,到十一点多终于找到了汪绍恒。
汪绍恒热情地拉阮芳华进店里谈话,叙谈中得知内弟周习之的一些情况,阮芳华也知道了汪绍恒老板的不幸,两个儿子都被日本鬼子杀死。阮芳华安慰汪绍恒说,这就是国难造成无数家庭的悲剧。
汪绍恒提示说;“你就住在我家,慢慢找人,不要局限在你的同学圈,你还可以找方步舟的同学、老乡、亲戚。”
阮芳华非常感激地说:“住就不必了。”
汪绍恒尽力挽留说:“我是破船还有三斤钉,尽管受过鬼子的伤害,钱,我这辈子用不完,我有一个女儿已嫁到梅田高家墩,在武汉就我两个老人,你就安心住下来吧。”
阮芳华就顺了汪绍恒的意住了下来,有了住所后,更便于寻找,于是每日奔走在三镇的街道上打听方步舟的同学、老乡、亲戚,一个个打听住所,然后是一个个登门拜访请求,请他们使出一切办法通融释放自己的丈夫,一个不成,再找第二个,第三个……阮芳华日夜奔波在三镇的大街小巷中。
有一天,阮芳华找到了方步舟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很热情但叹息地说:“我确实帮不了,我没有这个关系,但我可以带你去找一个有大面子的人,他叫刘培初,是方步舟的同乡同学,是蒋经国的亲信,任国民党国防部绥靖总队队长,被人戏称为‘蒋经国的贴身卫队’,他一定有通天办法。”阮芳华听后立即向这个朋友下跪,这个朋友一把拉起来,“怎么向我跪呢,我只能起引导作用,走吧,去找刘培初试试。”
阮芳华对刘培初诉说方步舟的情况,刘培初感到非常惋惜,想当年两人背井离乡同去广州黄埔军校读书,一腔报国之情,现在分道扬镳,但方步舟的才能,刘培初十分佩服,觉得关在狱中太可惜了。刘培初被阮芳华四处寻求朋友救夫感动了;其次念在同乡同学的份上,认为无论如何要救方步舟一下,不能让其久坐牢狱。刘培初安排招待阮芳华并赠了一些银洋,答应尽力救方步舟出狱。
第二天刘培初向蒋经国介绍了方步舟并请求将他释放出来当他的副手,蒋经国本有一点迟疑但因刘培初左说右说、千保证万保证进行一番赖缠就同意了,出狱后的方步舟就任绥靖总队副队长兼任第六大队队长。
方步舟这对患难夫妻终于团圆了,后来阮芳华又去修水县黄沙接孩子,并向周习之父子转述了汪绍恒的牵挂,分别时对周习之父子是千感谢万感恩,说到天下太平了再来看望您老人家。周习之说:“你走了,我父子就回大幕山。”
这次方步舟到国民党政府就职,不是他人劝说的,而是他懂得了如何采用迂回策略求生存、干大事,革命总是要有人牺牲。有的人牺牲了,光荣;有的人牺牲了还背上骂名,如许多干情报工作牺牲的。方步舟懂得了个人的生命和荣誉都不重要,只想利用机会多为党做事,因此想尽办法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各级中共党委,终于在1948年年底与中共沔阳县委书记陈秀山、中共江汉地委城工部取得联系,计谋待机起义。
第十六章 欲擒蒋介石,四明山起义
1949年2月,方步舟奉令率部从武汉调防浙江鄞县护卫蒋介石。方步舟心里十分激动,虽说和陈秀山、江汉地委商议起义的事黄了,而到浙江为蒋介石父子作外围警戒是天赐良机,心中在酝酿一个惊天的计划——活捉蒋介石父子。
方步舟吩咐勤务兵分别通知杨俊和郭挥日两位大队长前来开会,然后关上窗户、拉上了窗帘。过一会儿,杨俊和郭挥日两位大队长来了,察觉总副队办公室周围警戒森严,有异与他日,心想:今天有什么大事?
“坐,快坐。”方步舟热情地拉他俩坐在自己办公桌前的两把椅上,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为他俩沏上好茶。
“兄弟俩,今天我同你们商讨一件一箭定乾坤的大事,不知兄弟俩是否支持?”方步舟试探地说。
杨俊和郭挥日两人立即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愿同总副队赴汤蹈火,感激总副队的厚爱和栽培。”
“好好,坐下说。”方步舟左手示意他俩坐下。
方步舟郑重地说:“兄弟俩呀,我们兄弟多年,今天我掏肺腑之言与兄弟说话。我们要为自己的后半生作打算,目光要认准,要看清当今形势。上个月底,邓宝珊代表傅作义同解放军代表签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同日蒋总统宣布下野,李宗仁代理总统。李宗仁只是个傀儡,一切还是老蒋在操纵。老蒋下野只是权宜之计,他一定会寻机再起的。老蒋再起只会延迟抵抗,拖长解放时间而已。国军败定了,兄弟,这个形势,你们应该知道吧。如果把老蒋抓住送给解放军,那么天下和平就早日实现。”
“怎么抓?”杨俊和郭挥日同时站了起来激动地说。
方步舟站起来把他们两个按了下去说:“来,靠近点说话。”三个人贴着耳朵低声说。
然后,杨俊发誓说:“我一定依计而行。”
“抓老蒋,顺民心,早日结束战争,我非常厌倦内斗了,自己人杀自己人。”郭挥日激愤地说。
三人反复商议了具体细节,待机行动。这是何等机密的大事,郭挥日竟然兴奋地告诉了他的手下。郭挥日的手下当面赞叹并同意参与捉拿计划,背后就向刘培初告密了。
刘培初知悉后大怒:“我不是引狼入室吗,真是农夫和蛇,这好事叫人还怎么做?想当初念在老同学、同乡份上从监狱中救你出来,并向蒋公子求一个官职。现在倒好还要捉拿蒋委员长父子,这不是明和我作对,撤我的台、毁我前程吗?”刘培初越想越气,就在20日夜带两个大队去拘捕方步舟,双方对阵,没有同学之情了,一场激战开始。
方步舟根本没有从刘培初角度想,心里只是日夜想着为党办事,虽然自己现在不再是共产党员了,但对党的忠诚始终没有变,入党的誓言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本着多年的革命理想做事,本着党性做事,别人一时不理解或一直不原谅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做的事有利于党、有利于人民就行。想到千算万算的计划泡汤了,捉拿蒋氏父子的计划无法实施,于是实施第二个方案——起义。
方步舟于4月23日毅然率1000余人在宁波望春桥起义,后抵达四明山,四明工委书记陈布衣,四明工委委员、宣传部长薛驹亲率部队来到乌岩村举行隆重的欢迎大会。绍兴解放后,方步舟部编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64师191团。
第十七章 金陵城忆旧,心怀大幕山
那时接管方步舟部的王建安、谭启龙七兵团觉得很棘手,便将方步舟送到南京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来。陈毅总司令主持三野前委讨论方步舟的问题,经过研究作出结论:将功折罪,既往不咎。陈毅总司令交代钟期光找南京市委书记彭冲:分配他一个工作,不能再入党。
解放后,方步舟改名为向光如,就是一如既往追求光明的意思。向光如先后任安徽省宣成农场副场长、南京青龙山林场副科长等职。
向光如和老伴阮芳华在公园散步趁没有他人时,寂寂问阮芳华:“我给周春华的铜盒不知道在不在,你知道不?”阮芳华轻声回答说:“横石潭战役中,周春华中弹昏迷,铜盒在身上掉了出来,里面的东西没有了,不知是踩进泥土里,还是被人拿走?周春华急得要命,我当时安慰他有命在就不错了。”“噢—噢—”向光如直摇头叹气。阮芳华问:“里面装什么重要的东西?”向光如不说。
隔一段时间,向光如或在家里或在公园突然像想起来什么事一样问:“芳华,我给周春华的铜盒不知在不?”阮芳华笑着说:“你是不是得了健忘症,不是对你说过吗。”“噢---噢---”向光如不说了。
在南京几十年里,向光如不知道问了多少次。
1982年12月离休,此时82岁高龄的向光如对阮芳华说,要兑现当年在大幕山的诺言,阮芳华竟然忘了那件事一脸惘然地说:“什么诺言?”
“我在大幕山,我们新婚之夜曾说,天下太平之时,我一定和你隆重地拜一次堂,穿上礼服。这么多年了,还没有兑现,现在是黄土埋到颈里来了,还不抓紧时间拜堂,就无法兑现了。”方步舟满脸愧疚地说。
“现在父母都不在了,还拜什么堂?老鬼。”阮芳华调皮地说。
“回老家对祖宗拜,让祖宗接纳你这个没有到过项家门的媳妇。”向光如慎重地说。
“那好吧,不见一下你的祖宗,死了,还不能成为项氏的太婆。”阮芳华幽默地说。
向光如带着阮芳华及子女回到阔别的故乡,围观的人无数,向光如只是向他们招手示意,径直到项氏祠堂,两人戴着红花拜堂了,向光如旨在告诉列祖列宗:阮芳华是我生死相依的爱妻,永世不忘。
出祠堂门,一个人拉住向光如的手,向光如激动地说:“戴安德,你还建在。”
“还在。”戴安德回了话。
“你还去山里吗,你知道周习之老人的情况吗?”向光如急切地问。
戴安德叹了一口气,不想说。
向光如看他想说又不说时,急了,“问你话,怎么不作声呢?”
戴安德浊泪一涌哽咽地说:“解放后,有人告他与你叛--徒勾结,要判他刑,倪世容、阮子云医生站出来作证,没人听,周习之不服冤屈就寻短路了。他长子周春华因那个铜盒的事,判了18年徒刑,前几年去山里看望周春海时,他哥还没有满刑,近来老了走不动了就没有去山里,现在应该刑满回来了。”
听到这里,向光如夫妇听不下去了说:“你别说了,我真对不住他老人家。”说完,两双老腿齐刷刷地砰的一声向大幕山方向跪下,连连磕头,老泪纵横。
回到南京后一向沉默寡语的向光如更加无语了,常常握笔写下一些东西,但见:
冷雨朦胧花欲放,梦回勒马幕山时。
红旗漫卷沙尘起,劲旅冲锋剑槊驰。
烽火连天歼敌寇,号声震地出雄狮。
凌烟阁记功勋迹,多少无名日月知。
人们常见向光如和阮芳华手牵手在公园里散步,夕阳下他俩的身影越走越长,然后是逐渐消失。
(编辑:葛素文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