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好吃的鱼,却让人又爱又恨!

近日

中国水产学会发布了

#不该放生的水生物种#

福寿螺、小龙虾、罗非鱼等

均名列其中

这些都是外来水生生物


图片

(图片来源:千图网)


与同是外来物种的鳄雀鳝不同

罗非鱼简直让人又爱又恨

一方面它具有

较大的经济价值

且深受食客们的喜爱


也许你不了解这种鱼
但你一定在饭桌上见过它
云贵高原的香茅草罗非鱼
湖南式蒸罗非鱼
东北地区的酸菜罗非鱼
以及其他各地的各式做法
这些都无不让人垂涎欲滴


图片

(图片来源:千图网)


图片

(图片来源:千图网)


另一方面
因为超强的繁殖力
罗非鱼泛滥成灾
尼罗罗非鱼
在2014年被列入了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无论是河涌还是臭水渠
总能看见它们成群出现
甚至在污水中激情抢食


有钓友说
只要有罗非鱼在的水域
就没有钓到其他鱼的可能性
罗非鱼以其完全不挑食“优势”
让竞争力差的本土鱼“完败”
但更严重的是
罗非鱼因大量食用
水底生物和水草
导致河床结构变化
甚至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和功能退化

罗非鱼竟然如此“厉害”
该如何管理和养殖呢?
如何看待外来物种的引进?
接下来让小编
带大家一起认识罗非鱼


图片

罗非鱼是什么鱼?


罗非鱼最早指的是莫桑比克口孵非鲫,而现在可泛指慈鲷科切非鲫属和口孵非鲫属多种鱼类及其杂交后代。


罗非鱼档案


  • 体型:中小型鱼

  • 体重:1~2斤

  • 种类: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奥尼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红罗非鱼以及福寿鱼

  • 生存环境:通常生活在泥底质的温暖淡水水域,也能生活在河流出海口,甚至近岸沿海的咸水水域


图片

(图片来源:千图网)


莫桑比克口孵非鲫为代表的罗非鱼原产于非洲,因为长得像我们熟悉的鲫鱼,所以传入我国的时候得了个“非洲鲫鱼”的别称。但是罗非鱼名字中的“非”字并不是跟非洲相关,而是因为我国从越南引进罗非鱼时,越南语发音与罗非相似,这才取谐音叫罗非鱼。除此之外,它还被叫做南郭鱼和南洋鲫。罗非鱼其实属于慈鲷科而非鲤科,所以分类学上和鲫鱼相去甚远。

同时,罗非鱼也是海南特色农产品之一,在海南主要以出口为主。为了内销转型,解决品牌、渠道缺乏问题,海南罗非鱼也改名为“海南鲷”。


图片

(图片来源:千图网)


为了便于消费者对“海南鲷”产品的需求,今年10月26日,海南省也公布了一批获得“海南鲷”产品认证企业。


图片

(图片来源:海南市场监管)


图片

如何正确看待外来物种的引进?


其实,并非所有的外来物种都是入侵物种,多数外来物种是出于观赏、饲料、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等目的引种而来的。比如大家经常吃的小龙虾、南美白对虾,包括尼罗罗非鱼,都是出于渔业目的被主动有意识引进。

水产品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年我国水产品产量达6690.29万吨,同比增长2.16%。我国水产品种类主要以养殖水产品为主,2021年我国水产品产量中,淡水养殖占比为47.6%,海水养殖占比为33.1%。

而外来水生物种的引进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我国是全球居首的鱼类生产和出口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鱼类进口国,进口鱼类用于国内消费和加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如小龙虾(克氏原螯虾)、加州鲈(大口黑鲈)、南美白对虾(凡纳滨对虾)、尼罗罗非鱼等部分外来水生动物甚至已成为常见的养殖对象和“餐饮明星”。因此,外来水生动物对于渔业增产、渔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外来引种在带来正面效益的同时,也有负面作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 顾党恩


尽管外来水生动物的养殖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较好的正面效益,不规范养殖导致的外来水生动物入侵,却也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同样构成了严重威胁,即使是一些成功的养殖种也不例外。



在养殖水域和种植水域(水稻生产等),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可通过捕食、竞争和疾病传播给当地养殖种的生存带来严重威胁,从而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如入侵到养殖池塘的鳄雀鳝、清道夫(正式名称是“豹纹翼甲鲶”)、齐氏罗非鱼等导致养殖对象产量下降或严重减产的情况屡见不鲜。云贵高原部分梯田地区的小龙虾对堤坝的破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福寿螺对于水稻生产的威胁更是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面临的重大难题。

罗非鱼属于对粮食安全促进作用大,但对生态安全构成一定威胁的外来水生生物。需加强养殖和控制管理,防控结合,加强养殖管理,合理规划产业发展方向,避免出现养殖过剩现象,对自然水域的个体加强监测和防控,同时做好防控技术的开发和集成。

推动罗非鱼养殖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在增加产品绿色供给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今后罗非鱼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发展循环利用、种养结合、无污染零排放的养殖模式是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只有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传统养殖模式,调整养殖结构,才能保证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发展。


分类管理、综合施策


解决好外来水生动物在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分类管理。


1

对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均有严重威胁的外来入侵水生动物



  • 鳄雀鳝

图片

(图片来源:千图网)


已在南方部分地区形成自然种群,并严重危害渔业生产和本土水生生物生存。


  • 清道夫
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水产)


在南方地区形成了广泛入侵,对本土物种和生态环境威胁大,同时危害渔业生产。


  • 福寿螺
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水产)


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形成广泛入侵,导致入侵地水稻减产甚至绝收,对农业生产和本土螺类的生存均有严重影响。

此类物种需纳入重点管理,需严格禁止引种、减少并杜绝人为养殖、交易,严禁放生,开展持续性的监测和防控技术开发,实时掌握动态并开展有效防控;在水族馆等特定场所养殖的此类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在取得许可且做好严格防逃逸措施的条件下可特许养殖。


2

对生态安全有严重威胁但具有其他经济价值的物种


  • 牛蛙

(图片来源:千图网)


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但已在我国广泛水域建立野外繁殖种群并造成了巨大的生物多样性危害,养殖过程对环境的破坏也较大。


  • 巴西龟
图片

(图片来源:千图网)


有一定经济价值,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已形成入侵,是人为放生引起入侵的代表。


  • 大鳄龟
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水产)


有一定经济价值和养殖规模,但在多地已形成自然种群,生态风险极大。

此类物种同样需纳入重点管理,需区分合法养殖和入侵管理,在做好防逃逸的情况下可以合法养殖和贸易,严禁放生和增殖放流等;对于在自然水域形成危害的群体和个体,要开展针对性的防控技术开发与示范。


3

对粮食安全促进作用大,目前尚对生态安全威胁小的外来水生动物


  • 加州鲈
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水产)


主要养殖种,目前在自然水域仅有零星的分布。


  • 南美白对虾
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水产)


主要养殖种,目前在自然水域较少见。

需加强养殖管理,以防为主,合理规划养殖布局,降低扩散和入侵风险,杜绝人为放生和增殖放流等活动,同时做好防控技术储备。


4

对粮食安全促进作用大,已对生态安全构成一定威胁的外来水生生物


  • 小龙虾(克氏原螯虾)

图片

(图片来源:千图网)


主要养殖种,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下游有广泛的分布,在水质较差地区数量最多,危害相对小或不明确,但在云贵的局部梯田地区形成了危害。


  • 尼罗罗非鱼

图片

(图片来源:千图网)


主要养殖种,在珠江流域和南方沿海河流有广泛自然种群分布,以环境受损水域数量最多,危害远小于齐氏罗非鱼。

需加强养殖和控制管理,防控结合,加强养殖管理,合理规划产业发展方向,避免出现养殖过剩现象,对自然水域的个体加强监测和防控,同时做好防控技术的开发和集成。


5

对粮食安全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已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的外来水生动物


  • 麦瑞加拉鲮

(图片来源:中国水产)


重要养殖种和饵料鱼,但在珠江和长江流域有较广泛的分布,有一定生态危害。


  • 露斯塔野鲮

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水产)


重要养殖种和饵料鱼,但在珠江流域有较广泛分布,有一定生态危害。

需加强养殖管理和监测,严禁放生和增殖放流,实时掌握养殖现状和野生群体的扩散动态,从而及时开展人为干预和控制。



罗非鱼既能满足食客们的味蕾

又非常有“钱”景

但一定要加强养殖管理

不要让其泛滥成灾

外来水生动物的

引种和养殖是把“双刃剑”

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

实现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双重保障

是外来物种开发利用

与国家安全建设方面的重要研究内容

你对此有何看法呢?

来留言区和小编聊聊吧

来源: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