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推进区域协同共享发展

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阮义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布局,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在“八山林地一分田,半分城乡半分水”的地理格局中,通山城镇空间显得尤为集中,与农业空间叠合区域较大,很大程度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补齐公共卫生、社区管理、公共服务、市政设施、人居环境、产业配套方面的短板,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支撑作用,构建区域协同、共享发展的国土空间,是通山县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

以县城城镇化为载体,营造生态宜居城镇。

优化水系生态环境。以通羊河两岸纵深的生态廊道和滨河康体娱乐项目建设为示范,延伸至石宕河、犀港河、吴田河、石壁下河、洋都河的水系治理,通过“五河连通”整治,提高县城防洪、排污治污能力,满足生态保育、健身休闲等城市功能需求。有序推进富水湖域、黄沙河、大路河、厦铺河、横石河水生态环境治理,留足城镇绿廊空间,构建完整连续的绿楔系统,提升城镇空间品质。

建立公共交通开发体系。有序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模糊城乡发展边界,促进城郊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阻止产生假城镇化、过度城镇化。坚持区域协同,促进城乡共享发展,科学打造“通羊—大路—南林工业小镇”、“黄沙—大畈—慈口能源小镇”、“厦铺—闯王—杨芳林生态小镇”、“洪港—燕厦边贸小镇”、“九宫旅游小镇”五大城镇群。

制定城市更新行动计划。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配建公共停车场及主干道、次干道升级改造。完善出城口、重要路口、滨河地段及城镇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拓展人流集中区域空间、街头绿化开敞空间,提高道路交叉路口通行效率,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环卫设施服务能力,让城镇功能更加明确。

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为载体,营造山水林田湖共同体。

划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推动土地整治向规划管控和空间治理转变,建立和完善乡村振兴农村土地管理政策体系和土地民主管理机制。做到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形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的耕地保护生态修复工作格局。分年度实施洪港镇郭源、留阻、西坑村,大畈镇大坑、官塘、隐水、西泉、板桥、白泥、高坑、下杨、长滩,慈口乡慈口村,南林桥镇南林桥、高桥、石垅等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建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空间,提升耕地保护水平,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以旅游为主线,通过“旅游带动、特色产业带动”,实现“农业+旅游”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以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为载体,营造水天一色的生态廊道。

构筑“四区两山”的森林空间体系。建造大幕山、望江岭、九宫山、富水湖四大森林保护区,形成组团式森林片区空间载体,让其成为支撑旅游生态之城的天然滋养地。创建凤池山、乐家山森林群落链接载体,让其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重要媒介。促进林水融合,以滨水沿路生态廊道链接城镇与郊野,实现“将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坐落于森林中”。

开展一村一公园建设。以富水湖湿地公园示范建设为引领,推进大畈、慈口、洪港、燕厦、九宫山镇乡村文旅项目,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形成“一带、两圈、两集合群”湿地总体布局,建成“碧水、蓝天、青山、绿地”的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保持“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基底特色。

以幕阜山旅游产业带建设为载体,营造生态绿色产业园。

推进106国道改建工程建设。以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为先导,同步建设咸九高速公路、环幕阜山旅游公路,升级改造省际、县际、县道、乡道。

统筹产业协同化。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利用为主线,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协同开发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打造通山清洁能源基地;联合做强幕阜山区以茶叶为主的特色农业;加强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的技术合作和产业协同,助力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

实施旅游全域化。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底,以突出鄂南特色内涵和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协同开发幕阜山生态文化资源,打造国家级幕阜山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旅游服务体系共建共享。

建立市场区域化。扩大边贸开放发展,构建区域特色农产品、中药材、茶叶等交易市场,共同打造湘鄂赣边贸物流中心。

(编辑:阮慧林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