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当“小眼镜”,打赢“视力保卫战”!

小小年纪,镜不离眼

近年来身边的“四眼萌娃”越来越多

近视作为孩子眼睛健康的“头号杀手”

潜伏在青少年儿童身边伺机而动

上学还没几年

孩子们的镜片一个比一个厚

“八目相对”间交换着同为近视党的默契

难不成今世博士 尽是近视?

据相关数据显示

当前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人群过半

也就是说

每2个孩子就有1人近视

拿什么拯救你

我们的“小眼镜”

这让不少家长操碎了心

莫慌莫慌,吉宝来了!

今天我们就邀请来自

武汉市疾控中心的健康代言人吉宝

为我们扫清知识误区  传授护眼秘籍~

跟着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谁“偷”走了孩子的好视力?

众所周知,近视与遗传因素有关。医学界普遍认为:父母双方均近视或父母中有一方近视的孩子,比父母视力正常的孩子近视患病率要高出2-3倍;父母双方均高度近视,子女发病的机会在90%以上。

(图片来源于武汉视防)

但是这能全赖父母吗?也不尽然

有些父母虽不近视

但孩子们通过“后天努力”

也加入了近视大本营

划 重 点

要想萌娃视力好

用眼习惯要培养

视觉环境须营造

我看是谁没做到

孩子们近视的求救信号,

你读懂了吗?

近视是一种慢性疾病,视力的发展呈现为一种长期变化的过程,有些孩子因为表达能力有限或是害怕家长责怪,不敢主动告知父母,因此有些家长总是在孩子近视之后才后知后觉,“娃啥时候近视的呢”?

所以,家长朋友们

以下这些求救信号

可不要再“视而不见”!

01 看东西过近

很简单,隔远了并看不到哇!

02 频繁揉眼、眨眼

使劲使劲再使劲,看东西确实好像更清楚。

03 看东西时经常眯眼

眯眼时眼睑可以遮挡部分瞳孔,减少弥散光线,减少散光影响,从而暂时提高和改善视敏度。

04 经常拉扯眼角

跟眯眼功效一样。

05 爱皱眉

这样应该能感受到孩子的“用力”了吧,但实际上这样会让眼外肌压迫眼球,加速近视的发展。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以上症状,可能他(她)正需要您的帮助,请您不要焦虑和回避,及时带他(她)到正规医院眼科就诊,检查视力,尽早发现隐患。

视力保卫战,吉宝来支招

近视可以自愈吗?

不可以

近视可以治愈吗?

你猜呢?

不能自愈也不能治愈的近视

唯一的治疗是预防

做到这7点  眼睛感谢你

01 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

阳光是预防近视最好的“疫苗”。户外的自然光线可以促使视网膜释放多巴胺,预防近视的产生。每天2小时,每周14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以让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降低10%以上。

02 窗外远眺要坚持

虽然常看绿色能预防近视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但是远眺是有效的,在看书学习20-30分钟后,建议选择远眺的方式让双眼休息15分钟,也让眼睛“摸摸鱼”。

03 电子产品要控制

一些孩子因为网课等原因需要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建议尽量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尤其应减少非学习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该越短。

必须要使用电子产品时,建议尽可能选择大屏幕的电子产品,优先次序为投影仪、电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

04 读写姿势要正确

一拳:胸前与桌子间隔一拳(一个拳头的距离);

一尺: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33厘米的距离);

一寸:握笔手指要与笔尖之间一寸(约3厘米)远。

另外,书桌应放置在室内采光最好处,白天学习时尽量利用自然光线。台灯应放置在握笔手的对侧前方,避免写字时手影遮住光线,适当调整光源照射的高度和角度,保证读写时光源不会直射双眼。

05 膳食营养要均衡

引导孩子不挑食、不偏食,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鱼类等优质蛋白,适量食用胡萝卜、蓝莓等富含对眼睛有益维生素的食物。注意少摄入甜食、碳酸饮料和油炸食品哦!

06 充足睡眠要保障

充足的睡眠有益于视觉发育。建议幼儿园、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

07 定期监测不能忘

眼健康问题早发现早治疗,建议青少年儿童每半年做1次验光与眼部检查 ,可以监测近视发生发展趋势,早干预早控制。

这些知识点,

每个爸妈都应该知道

最后列举几个常见误区,各位家长请绕开~

误 区 一

戴上眼镜,度数就越来越深?

错。只要导致近视的诱因还在,近视度数就会不断加深,这与是否戴眼镜没有直接关系。一旦发现孩子近视,要尽早就诊,并在医生的帮助下,为孩子验光配镜。

误 区 二

父母视力很好,孩子肯定不会近视?

错。近视虽和遗传有关,但主要取决于后天用眼习惯。

误 区 三

近视反正能治,不注意也没事?

错。一旦近视,以目前医疗技术不能治愈,只能通过光学矫正(佩戴眼镜等)让孩子获得良好的视力,却无法改变眼球已经发生的结构改变。儿童青少年一定要科学用眼、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以预防、控制近视。


来源:武汉疾控健康宣传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