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赢抗大旱保民生攻坚战】燕厦乡:干群同心 唱响抗旱救灾、共同缔造“协奏曲”

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汪金明)“李叔,我们给你送水来了,把门开一下,我们好将水灌倒水缸里。”“江主任,你们服务太周到了,谢谢!”10月13日,来自燕厦乡碧水村副主任江章运跟政府送水车一道到村民家中送水,挨家挨户敲响缺水村民的家门,当敲响村民李忠贤家门时,正在为饮用水发愁的李忠贤感动不已。

入夏以来,面对严峻的旱情形势,燕厦乡坚持把抗旱救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主要民生工程,多措并举推进抗旱攻坚战,唱响抗旱救灾、共同缔造“协奏曲”。其中碧水村则是干群齐上阵、同心抗大旱的生动诠释。

深入一线,决策共谋听民声。“这次旱情持续时间久、影响范围广,很多湾组的池塘都已经见底了,旱情连着疫情,接下来村里的抗旱工作怎么搞,希望在座的党员干部、群众代表都谈谈自己的想法。”碧水村支部书记朱亮在屋场连心会上开门见山地说道。其实不仅仅是碧水村,为切实做到问计于民、精准出击,乡党委政府科学统筹,将全乡19个村(社区)划分为3个片区(燕厦、新庄、畅周),实行党委包片,干部包村,组织30余名机关干部和80余名村两委干部深入村湾一线,下沉田间地头,认真倾听群众诉求,摸清各村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受灾情况,为后续抗旱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保障。


干部带头,发展共建聚民力。“旱情虽然严重,但是我们不能消极以待、坐以待毙,要坚决响应乡党委政府号召,积极开展生产、生活自救”,这是朱亮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他坚持和村两委干部上门入户,并带着群众通过水井抽水、挖池蓄水、分时段供水等方式储水,极大减缓了碧水村旱情影响,而这只是燕厦乡抗旱自救的小缩影,为做好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抗旱救灾,燕厦乡统筹各类资金,大力引导群众开展生产、生活自救,其中购置发放水泵30余台、水管6000余米,支持各村开挖水井23口,协调安装电表15块,并补贴相关电费,缓解灌溉面积3500余亩,重点支持解决了畅周白茶、金宏农场等企业和7户种粮大户的农业灌溉问题。

多措并举,建设共管解民忧。乡政府送来的水怎么分配?挖好的水井谁来管理?为避免“抢水”矛盾,碧水村依托“共同缔造”中建立的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村组理事会,推选当地老党员、老干部、退休老师等乡贤,成立乡贤示范服务队,负责水源分配、水井后续的维护和清淤等工作。同时探索“积分换购超市”,将群众参与水源分配、水井维护、节约用水等行为纳入积分制管理,用于换购洗衣粉、不锈钢盆、小农具等常用物资,逐步改善群众生活习惯,为群众发挥抗旱作用提供“舞台”。

群众把关,效果共评顺民意。“村名带水,吃不着水,一句话道出了旱情下碧水村的‘吃水难’问题,真心感谢乡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不仅给我们送水,还帮我们挖井蓄水,可真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近日,在碧水村村民评议大会上,村民陈荷香高兴地说道。近年来,燕厦乡始终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评判各项工作好坏标准,探索建立村民大会集中评、受灾群众针对评、村湾居民监督评、党员干部互相评等共评机制,同时,利用微信、“滨湖燕厦”等新媒体和屋场会、村湾夜话等方式,拓宽基层党组织与村民交流的渠道,仅国庆期间就召开屋场会37场次,走访入户群众1716户,收集反馈评论1000余条,有效促进了服务效能的提高。

人人惠及,成果共享暖民心。旱情当下,如何兜牢受灾群众的生活保障,这是摆在碧水村面前的一大难题,更是燕厦乡党委政府保民生的头等大事。为让群众共享惠民工程,燕厦乡建立健全动态送水、抗旱资金、旱灾保险等三项保障机制。动态送水进村。成立燕厦乡调配水专班,安排一名党委负责,自筹资金购置一台洒水车,全天候储水待命。同时,乡党政办建立各村人饮需求一览表,及时对接各村湾用水需求,动态送水下村,截至目前,全乡累计出动110余车次,送水700余吨,惠及群众人饮5000余人。争取抗旱资金。先后向县政府争取抗旱资金13万元,按照合理分配,统筹兼顾的原则,优先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然后保证农业生产用水的供给。对接旱灾保险。针对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绝收的问题,第一时间与人保公司对接,要求启动水稻保险理赔应急预案,先后争取赔付资金20余万元,切实维护了受灾群众利益。

“面对严峻的旱情形势,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抗大旱、抗长旱,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抗旱自救,坚决打好打赢这场抗旱救灾攻坚战、持久战。”燕厦乡党委书记陈东表示。

(编辑:葛素文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