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内存焦虑”是不少手机用户的心病,动辄需要以删除换空间,让人烦心又无奈。这也倒逼消费习惯渐渐变化——低存储版本手机失去竞争力,许多人换手机起步就考虑256GB版本,一些厂商甚至推出了1TB版本的手机。
手机为啥越来越挤?最直接的原因就是APP越用越膨胀臃肿。近些年,几乎所有手机APP安装包都在“发福”,即便一些“长寿”APP的初始安装包比较小,但每更新一次,都要胖上一圈。
就拿微信来说,2011年的1.0版本安卓APK安装包仅有457KB,还没有一张1200万像素的照片大,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就已超过250MB了。这还仅是安装包的大小,加之照片、视频、游戏等,十几个G甚至几十个G就出去了。而微信也不过是当代人手机里的常备APP之一,一来二去,这内存可不就不够用了。
APP越用越膨胀,这里头有技术发展的原因,也反映出各大厂商的惰性。随着手机成为当代人的“外挂器官”,用户对手机的核心需求也不再止于通讯。集纳社交、娱乐、工作、出行、购物、金融等诸多服务于一机的态势,刺激各大APP不断丰富自身功能。于是,通讯工具衍生出了看视频,短视频软件增加了购物功能,网约车软件甚至可以贷款……如此跨界,APP体量自然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今天的市场日渐饱和,获客成本高企,很多厂商懒得找或者找不到其他赛道,便都简单粗暴地在“扩容”上发力。一个个大而全的APP横空出世,一起“卷”出了畸形的生态。
以丰富功能留存用户的思路可以理解,但凡事过犹不及。当“虚胖”成为APP的普遍情况并为用户带来困扰时,再继续下去就可能适得其反。近些年,这一趋势渐渐被业内关注。比如,由工信部旗下实验室牵头的推送机制“统一推送联盟”诞生,有助于降低APP为了推送消息专门加入的代码和相关功能;不少企业开始推崇极速版软件,在功能和体积上主动做减法。期望相关部门和广大厂商能够正视用户对轻量化APP的需求,将步子迈得更大些。
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曾提出一个经典设计理念——少即是多。手机APP何尝不是如此。贪大求全,顾此失彼;欲有所得,必有所舍。一个小而美的APP,一定会有欣赏它的用户。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