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刊登在国际期刊《微生物学前沿》上的一篇论文记录了一种全球新物种——白盖鸡油菌。据悉,这种菌由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林文飞在天目山发现。菌盖表面光滑,稍微油腻,颜色为奶油白色至灰白色,肉质坚实,气味不明显。消息一经报道,网友纷纷留言:“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有人指责这种梗隐藏着生态意识、绿色文明的短板。
不难想象指责声音所希望传递的价值理念,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不难理解隐忧背后的生态现实,即珍稀物种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加之近一段时间长江鲟野外灭绝、网红兔狲“狲思邈”因窒息死亡等消息,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强烈关注。但这是否就意味着网友不应该对新物种有好奇心?不能用“能、好、怎”的三问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其一,不能忽视部分网友留言的调侃、戏谑意图。既谓“梗”,自然少不了搞笑、幽默等元素。在常见物种之外发现新生命,本就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网友纷纷亮起梗,其实是带有社交意味的集体关注。若郑重其事地对玩笑话大加挞伐,反倒给人一种不解幽默的错位感。
其二,“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保持求知欲弥足珍贵。作为新近被发现的物种,白盖鸡油菌必然含有许多未知特征待“解锁”。虽然先吃为敬的做法不可取,但若在遵从安全提示的情况下多了解、探究其生物价值、科学价值等,不失为培养求知意识、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有益路径。
科学只有被大众掌握,才能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揆诸过往,从第10版《新华字典》对“鲳”字注解“肉细腻鲜美”惹争议,到由《盗墓笔记》引发“盗墓圈”与“考古圈”的掐架,再到现如今“能、好、怎”三问梗引发对新物种保护的隐忧,类似事例的不断出现,背后是人们对普及科学知识理念的强烈呼唤。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的6.2%提高了近1倍,但公民科学素质还是不平衡的,城乡区域发展差别还比较大,需要我们持续推进,久久为功。让科普这只“翅膀”硬起来,国家和社会要大力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积极创新科普传播形式,在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宣传科学方法与文明思想等方面下功夫。
新物种虽小,不可偏信盲吃;科普事大,当稳步前行。唯此,流行于网络世界的梗才仅是一个梗。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