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通山】县人民医院第三期特别节目(总50期) | 高血压治疗误区——通山县人民医院心内科章文曲医生访谈录

主持人:邓阳

让健康知识进一步深入人心,让健康行为成为市民的生活日常。亲爱的观众朋友、听众朋友、还有亲爱的云友们大家好,这里是FM99.3兆赫“通山之声”为您推出的健康养生访谈栏目《健康通山》。我是县融媒体中心主持人邓阳。大家都知道高血压被称为“慢病之王”,是中风、心梗、心衰、动脉瘤及外周动脉等疾病的罪魁祸首,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目前有高血压病人超过2.7亿,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都相当低,关于高血压的认识误区比比皆是,为此,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县人民医院心内科章文曲医师来到我们的节目。

章文曲,通山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医师,毕业于武汉大学,咸宁市心血管内科学分会委员会委员,323健康工程通山县心血管防治中心副主任委员,擅长各种心血管常见疾病和危急重症治疗。如冠心病、心肌梗死、难治性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律失常等。

主持人:邓阳

章医生,您好,欢迎您!


嘉宾:章文曲

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听众朋友们,还有亲爱的云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

9月29日是一个特殊的节日——世界心脏日。今年世界心脏日的活动主题为:用心、护心。要保护好心脏,高血压病就是头号天敌。那么高血压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疾病,对人体的危害又有哪些呢?

章医生: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常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存,可损伤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眼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据统计70%的脑卒中和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有关。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超过2.7亿,18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知晓率为51.6%,治疗率为45.8%,但控制率仅为16.8%,我国高血压整体防治工程仍任重道远。

主持人:

有人说高血压是遗传病,如果有家族遗传史就一定会患高血压病吗?

章医生:

高血压是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疾病,有高血压家族病史,说明你的先天基因比别人容易得高血压,但决定你是否患高血压病,关键在于个人生活习惯,所以我更愿意称高血压为生活方式病。包括高盐饮食、肥胖、缺乏锻炼、烟酒嗜好、打鼾、精神压力大、失眠等都是高血压的易患因素,如果直系亲属有人患有高血压,那么我们更要提高警惕,正确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才能远离高血压病。

主持人:

高血压是有诊断标准的,章医生,所有人的降压目标都是一致的吗?

章医生:

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是诊室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2者满足其一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病。很多高血压患者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自己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我们还要结合每个病人的实际情况来评估,假如病人还合并有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肾脏病、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那么我们必须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甚至更低,才能很好的控制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主持人:

听说高血压是有症状的,我们经常会凭感觉来估计自己的血压高低,这样是不是可靠?

章医生:

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出来的,不是感觉出来或估计出来的。第一,没有不适感觉,并不能说明血压不高。有些人血压明显升高,但因为患病时间长,已经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并没有不适症状,直到心肌梗死引起胸痛、脑卒中引起肢体瘫痪,才有了“感觉”,那时候才悔之晚矣。所以我们说高血压是“沉默的杀手”。第二、没有不适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高血压每时每刻都在冲击着我们的血管,我们的血管在冲击下一次次损伤,一次次结痂修复,经年累月,一直到血管完全闭塞。第三,有些高血压患者会出现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使用西药、中药、保健仪器也可以缓解症状,但绝不能代替降压药物。

主持人:

我这里有位患者在网上留言:请问心内科专家,我今年55岁了,被查出患高血压有近四年,平时症状也不明显,大家都说服用高血压药物治疗是有耐药性的,所以一直没有服用降压药,这样做可以吗?

章医生:

很多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愿意服药,担心降压药会产生“耐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这是十分错误而且危险的观念。第一,降压药不是抗生素,不会产生“耐药性”。第二,血压升高会不知不觉损害全身的大、中、小血管,损害心、脑、肾、眼睛等器官。血压控制得越早,预后越好。第三,有些高血压患者,开始只用一种降压药,过几年后需联用两到三种降压药。这不是耐药了,而是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等,血压比原来更高了而已。

主持人:

还有一位患者留言问道:是药三分毒,有些患者说降压药会损伤肝肾等器官,这是真的吗?

章医生:

这里我要向高血压用药患者解释一个误区。损伤肾的是高血压,不是降压药。第一,所有的降压药物都有副作用,但降压药的副作用远小于高血压本身对身体的损害。第二,药品说明书上列举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占1%-5%,所以并不是每位患者在用药后都会发生不良反应。第三,普利类和沙坦类降压药,不仅具有降压作用,而且能够降低蛋白尿、延缓肾功能的减退,是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首选降压药。地平类降压药也有肾脏保护能力,主要依赖其降压作用。

主持人:

现在有听众打来热线电话,我们来听听这位听众有什么问题想咨询我们专家。

听众:

你好主持人,你好专家,我有高血压好多年了,也一直在吃药,但是市面上的降压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到底该怎么样选择降压药呢?

章医生:

这位听众提的问题也是困扰很多患者的普遍问题,那就是该如何正确选择降压药。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两点建议。第一,选择长效降压药。选择每日服用1次的长效降压药,不仅依从性高,而且可以减少血压的波动,能更有效地预防猝死、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第二,选择适合自己的降压药。“普利”类和“沙坦”类降压药,适用于高血压伴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心力衰竭的患者。“地平”类降压药,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或斑块的患者。“洛尔”类降压药,适合于中青年、心率偏快、伴有冠心病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利尿剂,适用于摄盐较多、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有心力衰竭和下肢水肿的患者。

主持人:

有些患者急功心切,觉得血压降得越快越好,是不是这样的?

章医生:

降压治疗必须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我治疗过一些患者,由于性子急,用药才几天,就抱怨血压下降不明显,总是找我要求换强效药,需知一个长期高血压的患者,身体已经适应了高压的状态,如果血压下降速度太快,会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导致急性缺血事件。所以推荐大家使用起效慢一点,降压平缓一点的药物。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在4周内或12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绝大多数的长效降压药需要1-2周才能达到最大和稳定的降压作用,不要急于早期频繁更换降压药物。

主持人:

这里又有一位热心听众打来电话了,让我们一起来接听一下。

听众:

章医生,请问我服用降压药,血压降到正常后,是不是可以隔天吃一次降压药或者适当停药了?


章医生: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高血压患者们千万要注意,高血压不能被“治愈”,只能被“控制”,隔天吃一次降压药,血压忽高忽低,像过山车一样大幅波动可加剧靶器官损伤。同样有很大危害。假如是每天吃一片降压药导致血压偏低的情况下,可以改为每天吃半片或者在医师的指导下换用效果弱一点的降压药,但是缓释片、控释片绝不能掰开服用,这样可以避免血压明显波动。

主持人:

章医生,还有一位网友问道,吃了降压药后会有副作用,有的吃了引发咳嗽, 有的吃了脸红,有的吃了关节痛,你能不能跟我说一下降压药都有哪些常见副作用呢?

章医生:

这也是高血压病人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这里我向大家普及一下。任何一种降压药都可能有个别人不能耐受。了解降压药的副作用,有助于合理用药。1.“普利”类降压药可引起干咳。如贝那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等,不能耐受者应换用“沙坦”类降压药,不要盲目使用止咳药。2.“地平”类降压药可引起脚踝水肿、颜面潮红、牙龈增生等。常见药物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不能耐受者应换用“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不要盲目使用补肾药和利尿药。3.“洛尔”类降压药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可引起心动过缓,用药期间应监测心率。4.氢氯噻嗪、吲达帕胺这些利尿剂可引起低钾血症和高尿酸血症。如果出现乏力、食欲差、痛风、甚至意识障碍等应及时就诊。

主持人:

我再帮网友问一句,患者吃了降压药还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注意事项呢?

章医生:

目前还缺乏针对高血压病因的根本性治疗方法。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终生服药、定期检查,以便评价降压药疗效,监测靶器官损害。在这里我提醒大家:第一.监测用药方案:血压控制平稳且达标者,每周自测1-2次血压,早晚各1次,如果血压明显异常,需要及时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第二.检査靶器官损害: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定期常规检查。建议血液生化检查,如肝肾功能、血钾血钠、血糖血脂每半年检查一次,尿蛋白测定、眼底检查、颈动脉彩超、心电图、心脏彩超每年至少复查一次。

这里有几句顺口溜,希望对大家在平时生活中有所帮助。

炒菜油盐少放点,青菜水果多吃点

戒烟限酒自觉点,体重腰围控制点

伸腰伸腿勤动点,精神愉快放松点

血压心率常测点,勤看医生定时点

主持人:

好的,听了章医生的介绍,我们对高血压的防治误区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也对高血压的控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本期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下期节目我们再见。

章医生:

再见。

(编辑:徐微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