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有古街
古街有古韵
在距离十堰城区
仅90分钟车程的省道旁
藏有一处历史文化气息浓厚
且又喧嚣热闹的地方
这里便是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
房县“四大古镇”之一的
军店镇

出房县县城向西10多公里,穿过军马河大桥,便到了军店镇。这里依山傍水,处在汪家河与军马河交汇处的房山寨下,四周丘陵起伏,风景宜人。漫步河边,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水清岸绿的美景。

伫立河边,清澈的河水从远处汩汩而下,堤坝岸势顺着江水蜿蜒,两边青草依依,花海烂漫,河水串联起古桥里弄、老宅民居、街店商埠,与车声隆隆的省道深情“相牵”……
军店老街全长1200米,现存古村落建筑面积达50000余平方米,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无人机腾上高空,可见军马河穿镇而过,将军店镇分为两个部分:军马河北为下店子,军马河南为军马铺。如今,下店街和军马铺街仍是军店镇的两条主要街道。
老街上的民居多是明清时代的建筑。每一块青砖黛瓦、每一处画龙雕凤历经岁月沧桑,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老街道路宽约5米,用青鱼脊石纵向砌成,石面花纹不同,排列图案各异。路面呈龟背形,既美观又便于排水。
过去,街道两旁全是民宅、店铺。随着新街的建设,这里店铺数量减少,却更显古朴幽静,成为军店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穿过老街,迎面就是一座依山靠岩的巍峨古刹,这便是军店镇最负盛名的显圣殿,也是当地诸多历史传说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这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清乾隆年间为纪念关公而建。建筑风格仿武当山南岩,依山傍岩,神殿与岩石浑然一体,古朴巍然。这里峰岭奇峭,林木苍翠,上接云霄,下临深涧,再有几枝翠竹、几声鸟鸣,正是清修之地。
殿基临河,为岩石结构,高约30米。基石用花岗石凿成,一块重达150公斤,足可见修建工程的浩繁。古建筑36间,包括武圣宫、祖师殿、古树林、休闲林等景点,和北边的房山庙、东边的三步两道桥、西边的诸葛亮庙等景观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进入显圣殿,拾级而上,便是青苔夹路,曲径通幽。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续修楼阁,为歇山重檐三层阁,卷棚头拱,各臻其妙。正殿有150平方米,系重檐的青石雕栏,工艺精细,浮雕上刻画有哪吒闹海、八仙过海等神话故事,栩栩如生。

雕梁画栋布满街头巷尾,彰显着能工巧匠的智慧;明砖清瓦马头墙,藏着说不完的故事。

唐宋时期是王室成员流放至房县的最后一个高潮期。学者罗奥在《历史学视角下湖北军店古镇的成因、演变及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介绍,唐朝时期,因为要与都城频繁沟通,距离县城正好15公里的军马铺应运而生。这也是房县与周边乡民沟通的必经之路,久而久之便有了人气,形成集市。
明清两代是鄂西北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元末明初,政权更迭,社会动荡,“寇盗出没,岁无宁日”。房县一带依山傍水,田地优渥,可以保证农业产出,有灵庙在山上,精神生活富足,还有军兵守卫,可以保障安全。
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大批移民,特别是商业移民的到来。明末的下店子、军马铺,聚落人口增长迅速,解除封禁、减轻赋役、鼓励生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街市不断壮大。
经过康雍乾三朝盛世农业资源的广泛开发和随之而来的手工业长足进步,军店古镇同外地的商业往来日趋频繁。
特别是明末天启年间,“盐法宜通融”,私贩川盐进入湖北开始变得频繁,到清末第一次“川盐济楚”时,川盐入楚变得合法化。
于是,军店本地富户开始经营盐和土特产,外地商人开始来此收购土特产品。西乡(包括现军店镇、化龙堰、门古寺镇、上龛乡、九道乡等地)以木耳、棉花、药材为主的土特产品、手工业产品以货币和以物易物两种形式在此交易。由于人口增长,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军马铺和下店子两个集贸市场初具规模。

根据房县文史资料记载,民国初期,军店镇基本上是店连店、铺连铺,家家经商,户户摆摊。古镇商业可分为杂货、中药、饮食服务业和经济业行四大行业。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贺龙将军来房县建立革命根据地,刘运坤、任世鸿、高玉明、龙飞田、王义鉴、王守训、汪主祥都是当地挺身干革命的名人,有些人还参加了著名的红军长征。


无需从梦境中寻找
只要到了这里
你就会发现,梦就在这里
在巷陌里晃悠着
夹着一丝凉风
踩着青石板路
古镇的气息抚慰着内心的疲惫
这,也许是世间最美的事儿了~
来源:十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