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瘙痒起,对特应性皮炎别"佛系"

秋风起,皮肤痒。对于特应性皮炎(以下简称,AD)患者来说,金秋时节并不是一个好季节。“未坚持长期管理和科学治疗,再次接触过敏源,AD就很容易复发。”近日,在由辉瑞主办的“全程守护,净享灿烂明天——特应性皮炎高峰论坛”上,中日友好医院樱花皮肤健康研究所副所长白彦萍教授指出,这与大众对AD的认知不足,且存在一些误区有关。

皮肤反复起皮疹和瘙痒是AD最显著的表现,因此很多人认为AD仅是一种皮肤病,在婴儿时期还容易被误诊为湿疹。

“其实,AD不仅是一种皮肤病,也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白彦萍教授介绍说,AD患者常合并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结膜炎等其他特应性疾病,即形成所谓的“过敏进行曲”。

白彦萍教授表示,临床上相当一部分患者对皮肤问题过于“佛系”,认为皮肤瘙痒并不严重,无需用药,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期。

更令人担忧的是,近10余年,我国AD患病率仍在不断上升,患者人群涉及各年龄段。其中,成人AD的发病率为4.6%,1-7岁年龄段儿童AD发病率为12.94%,且年龄较小发病率越高,1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更是高达30.48%。

作为“难治”的疾病之一,AD瘙痒难耐、极易复发的特点让患者苦不堪言,患者常常抓挠导致严重皮损,甚至因为皮肤问题,工作不能集中注意力,此外,患者的自信心与社交都受到不小影响,亟需一种安全快速的方法,解决缠在患者身上的顽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赵立波教授介绍,在传统治疗领域,外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TCS)作为特应性皮炎的一线疗法,可以快速有效控制炎症,减轻症状,但长期大面积使用可能导致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TCS也不宜用于眼睑或生殖器等敏感部位。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TCI)则可用于面颈部、褶皱部位以及乳房、肛门、外生殖器等部位,能有效控制炎症与瘙痒症状,但会引发局部烧灼和刺激等不良反应,也有部分患者(特别是急性期患者)不能耐受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刺激反应。

为了达到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近年来,科学家们也在逐步深入研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致力于新药的研发。如,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该类药物主要作用在胞内的某些关键受体或酶上,可以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或信号转导,进而精准地干扰或阻断炎症反应,是AD以及其他炎症性疾病治疗的一种新兴方法,为AD患者的长期管理带来了更多选择。

目前,这种药物已经进入了医保。“进入医保后,药物价格有了大的调整,普及了更多病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免疫性皮肤疾病规范治疗。”白彦萍教授解释说,以前不少患者在急性期用药“扑火”,但症状缓解之后又马上停药,陷入了一用就好,一停药就反复的怪圈。药品价格大大降低后,很多病人才得到了名副其实的长期管理和规范治疗。

来源:搜狐健康、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