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铜陵市一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称,孩子所在班级收取班费每人2000元,一个班级40人就是8万元。家长质疑为何一学期需收取这么多班费,学校用在了何处。对此,铜陵市政府办公室回应称:“班级每人收费2000元情况属实。……此项费用由班级家委会征得全体家长同意,代收代支,是为了方便家长,减少琐碎费用缴纳次数,集中一次性缴纳的班级代管经费,此项费用收支均不经过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铜陵市的回应,说明校方和老师对收钱不知情,也不参与用钱,班费收支均为家委会自行操作。但回应提及的“全体家长同意”,引起网友进一步的质疑。因为看上去是全体同意,实际上存在家长“被同意”的可能,心里不愿意也不好在家长群里直接拒绝。从有家长给当地领导留言可以看出,已有家长对此项收费标准表达不满。再说,班费用来班级建设,缴纳学校相关费用,学校和老师很难说从头到尾一丁点都不知道。
班费并不属于教育收费的一种,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靠校规班规或者家委会的约定俗成,就有可能存在收支两个方向都有不透明、不公开的情况。也许每人交2000元“巨款”的情况不多,但哪怕只是收几角几分,也应该尊重每个学生和家长对于自己财产的所有权、决策权。
家长和网友质疑的除了班费的数额,还有谁来收取、用在何处的问题。开学季,各地家长都在吐槽各种名目的收费。有的家委会出面集资给教室安空调或者买教具的,有教师节众筹送礼的。前些天,广西柳州一家长因为不愿意出这份钱,竟被家委会踢出了群聊。作为家校联系的通道,家委会屡屡越界,运行机制确实到了需要严格规范的时候。
虽然对班费收取和管理尚无清晰条文,但教育部对家委会的工作有明确的指导意见。2012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把家长委员会作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家委会的决策理应符合公共利益,代表学生与家长发声,帮助学校和老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最终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家委会不能自我“加戏”,或干涉教学内容,或拍老师马屁,或内部拉帮结派……一个乌烟瘴气的家委会是营造不出良好的班级氛围的,说是“一切为了孩子”,其结果可能南辕北辙。当然,学校和老师也应及时予以指导,表明态度,遏制家委会里歪风邪气。
来源:新京报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