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乎口粮安全,湖北已连续九年粮食产量超500亿斤,“种子”给力,功不可没。近日,一场优良种子比拼的“奥林匹克”大赛在仙桃举行,湖北种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步子正“大步流星”走向前。
仙桃市彭场镇千丰村省级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评价基地品种展示
种子品种创新,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
8月31日一大早,仙桃市彭场镇千丰村省级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评价基地的400亩稻田里,人声鼎沸。来自全省各地种子管理部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的一百多人,驻足田埂,对着一排排长势喜人的水稻“评头论足”。
中垦锦绣华农研究所所长梅军介绍,“我们这次展示的再生稻品种有13个,达到优质占到80%以上,早熟中稻以直播稻和虾稻的种植模式为主,品种有28个,优质高产中稻今年展示了30个品种,在今年高温的情况下,结实率也达到了80%以上。”
水稻新品种展示现场张贴的标语
这里正在进行湖北省种业创新现场推进会。近七十个水稻新品种“整齐列队”,一眼望去高矮、品相各不相同,它们正在接受与会者的检验。据了解,现场展示的水稻品种是我省农业部门在上一年精心挑选的精品种子,春季播种后,经过一季生长,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能跻身这场比赛的“种子选手”,都经历了“过五关斩六将”,并且绝对“独一无二”。
“每个品种都要经过严格的筛查。”湖北种子协会总农艺师张宇飞对记者说,“每一组试验里都对应有一个标杆品种,标准有十几条,比如新品种的产量要比标杆品种增长3-5%以上,稻瘟病的抗性达到中抗水平。如果是优质稻,米质要达到国标三级以上。为了让种子能够持续迭代,它们都要通过国家检验机构进行DNA检测,要验证这个品种一定是原创的。”
由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选育的“圳优6377”的再生稻新品种
赛场上,记者注意到一个名为“圳优6377”的再生稻新品种。从播种到齐穗,它用时不到4个月,头季亩产579.7公斤,米质达标行业三级,还有很好的抗病性,如此优异的表现让它成为全场的明星。
“我们以新一代‘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安全、营养、特色’种质创制和新品种培育为重点,已经实现科研创新在成果速度、数量、质量三方面的根本提高。”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世才介绍道。
据统计,全省每年有近700个新品种进入试验鉴定环节,最终只有100个左右通过审定,获准进入市场推广。如此高的淘汰率,目的就是“优中选优”,把“最好最优”的种子交到粮农手中,为粮食稳产增收守住第一道关口。
让科研“种子”转化为产业“果实”
近年来,湖北省现代种业产业链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农业种质资源保有量位居全国第四位。“湖北种子新势力的崛起引人注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游艾青对记者说,“我们种业科技创新在全国应该属于第一方阵,我们科技创新的人才、成果在全国都是有影响的,涉及种业的两院院士我们就有14个。”
国家级专家400多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110家,“种业科教大省”的湖北科技成果转化的步子同样“大步流星”。为了突破“重大突破性品种偏少”“种业企业综合实力偏弱”的瓶颈,近年来,企业联合体、科技联合体、科企联合体等新型联合体“应运而生”。
“我们正向着年推广面积百万亩突破。”中垦锦绣华农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昌华敏说,“目前已经通过产学研用政紧密结合推品种、树品牌、组联盟、建基地,实施优质种粮一体化工程,实现统一供应良种、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粮食回购和统一质量标准,打造湖北优质稻米品种与品牌。”
早熟直播稻(虾稻)品种展示区
如今,湖北种子新品种不断向多元化发展,也更适应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机械化操作和标准化生产,实现了提质增产。湖北种子管理局种业发展科科长祝师元介绍,“以前我们虾稻和再生稻生产模式都没有专用的品种,近几年我们推出了专用的品种,中稻产量水平比以前有大幅提升,抗性水平也有很大提高,80%以上都是优质稻,要稳产增产提质增效,不仅产量要提升,效益也要提高。”
新势力带来新气象,荆楚大地因为有了优良种子的保驾护航,粮食连夺九连丰。
初秋时节,兴山县黄粮镇,71岁的种粮大户黄选洋站在田埂上,看着收割机在自家的水稻田里来回穿梭。今年改种新品种后,亩产和收入“齐头并进”。“我们今年种植新的水稻品种,在今年干旱的情况下,也在去年的基础上每亩增产100多斤,每亩的增收大概在250块钱。”黄选洋高兴的向记者介绍。
当阳市晶穗水稻专业合作社,也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合作社负责人侯贵向记者介绍,2020年开始试种植100亩水稻新品种,因为苗势壮,成穗率较高,种植面积也将逐年扩大。“今年的面积是10000亩,明年的话还会更多一些,以前的(米的品质)都是3级米,现在已经到2级米。”
今年以来,京山桥米共增加了3个新品种,不仅在产量、收益和品质上得到了提高,还实现了绿色生态种植,进一步提高了大米的品质。荆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杨兴柏介绍,“根据品种的特性进行个性化的管理,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它的品质。”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肖长惜在查看水稻新品种生长情况
为了把粮食安全的“金饭碗”端得越来越稳,以市场为导向,奋力推进种业创新,湖北种子新势力正乘势而上。
“粮食安全永远在路上,”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肖长惜表示,“优质、高抗、多抗品种的育成,然后把这个品种、良种用于生产,用于产业链发展,每一个生产环节、农时季节、关键环节,必须要抓住,同时还要保障种植面积,并督促生产主体落实关键技术措施。”
来源:湖北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