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山之恋
作者:周启兴
第一章 慈水明珠,江城学子
李容铺,周树山;云衢洞,干港滩;泉口铺,石马湾;月塘口,李伞湾;黄沙铺,鸡口山;大畈富有马厩滩,石壁下去水滴寺,路曲曲,水湾湾,到我家乡也不难……
从这首山歌可知黄沙铺自古以来就是楚吴的交通要道。黄沙铺位于慈水河畔、大幕山下。慈水发源于大幕山,主流从大幕山观(慈湖)直泻而下,大幕山观是块风水宝地,风水大师称之“九龙朝鼎”。何为慈水?唐代名将李靖的母亲安葬此地,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而将此河命之为慈水。或许你知道战国时期的孟母,或许你知道宋代的岳母,如果你不知道唐代的李母,那是一种遗憾。
隋末李母韩氏携子女南迁,隐居此山,令其子李靖刻苦读书,勤奋练武,等待良机出山辅佐贤君,匡救时世,后来李靖果真帮助李世民完成伟业。李母去世后,山民捐资建庙,焚香祭拜,武则天女皇赐李母匾额“懿德修名”,此山就被人们称之为太母山,因当地方言“太母山”和“大幕山”相似,相传下来就成了大幕山。山脚下到黄沙铺一带叫李慈,其意是李氏慈母。李靖忠君爱国的故事时时激励着大山里的子民奋勇前进。
其他支流紧紧团结这条主流,汇成大河,不屈不挠,飞峡谷,冲险潭,撞巨石,谁也阻挡不了它对大海的向往,一路向东奔流。从李慈到慈口一带,因地势比较平缓,清波荡漾,鱼虾鲜美,良田万顷,滋润着千家万户。大幕山是一座有灵气的山,恩桃花粉白如雪,崇尚纯洁素雅;杜鹃花红如烈火,追求刚强激烈;松涛阵阵,昭示顽强不屈;翠竹茂盛,警示挺拔劲节,她们共同培育着大山里的子民。
陈世海赋词赞曰:
胜地黄沙铺锦笺,如诗似画醉心田。门前溪水弹清韵,屋后崇山生紫烟。蜂蝶舞,燕莺跹。平畴泛绿碧连天。芳华岁月风光美,尽惹骚人赋雅篇。
黄沙铺汇集大幕山自然神韵和人文精神,素有人杰地灵的美称,如同镶嵌在慈水河畔的一块宝石,吸引方圆几百里的精英会集于此,有的开店铺做各种买卖,有的开学馆教书,有的搭台唱戏,非常热闹的一条街。
就在这条街上有一位被“闾里敬若神明”的中医郎中阮开栋,他置良田四十余亩,加上日进斗金的药铺,家庭殷实,但他是一个开明的郎中,“感清末世道之衰,深悟立德之旨”,深明“富不过三代”的道理,因此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前妻生二子阮英渚、阮英汀,生四女阮淑慎、阮淑梅、阮淑姒、阮闺良,前妻病故后再娶陈细凤,陈氏生三子阮英棣、阮英经、阮英绅,生一女梅元。阮开栋郎中膝下五个儿子,五个闺女,十个子女,十全十美,黄沙铺的人是羡慕的滴馋,崽长得英俊潇洒,机灵过人;女长得聪慧动人,美丽大方。阮郎中对十个子女一视同仁,不分厚薄都尽力送他们读书,
努力让他们实现理想的学业。
1911年,荆楚大地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武昌起义,它打响了反封建王朝的第一枪。这年武昌城之南、慈水河畔诞生了一个奇女---阮闺良,即阮开栋郎中的第四个闺女,一出生就与众不同,目光有神,不鸣则已,一哭惊人。三四岁时常问一些怪问题令父亲阮开栋不能回答,阮开栋觉得此女奇异,心底打算好好培养这个闺女,于是将五岁的阮闺良送进蒙馆读书。
两个月后阮闺良过目能诵的惊人记忆力令教书的叶先生非常赞叹,在馆内馆外逢人就夸阮闺良神童,比阮闺良大三岁的阮硕阳,原来一直被先生夸奖,认为是黄沙铺的人才,现在与阮闺良一比,相形见绌。阮闺良不到一年时间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昔时贤文》《童训》《神童诗》《唐诗三百首》《幼学琼林》《女范捷录》等书已熟透,倒背如流。
《女范捷录》中的梁红玉击鼓败金及“木兰代父征于绝塞”的故事深深刻进她的大脑,在她心中种下了爱国种子。但对《女范捷录》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思想积极反对,并向叶先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辩得先生无语以对。
阮闺良好似吸纳了大幕山、慈水的神韵,气质非凡,聪明伶俐。阮开栋郎中为了让阮闺良更好地成长,就送阮闺良到武昌求学,就读于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董必武、陈潭秋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先后在这里任教,他们不断对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使阮闺良的思想觉悟迅速提高,这些共产主义思想像一股暖流涌入心头,融入血液。阮闺良也逐步领悟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一颗革命的种子在她心中已经生根发芽了,一颗报国之心已经长成,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江城一个优秀的学子。
阮闺良不想成为一个弱女子,她知道要改变贫困大众的命运必经一场暴力革命,自己仅有先进思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练出一身功夫来,才能保护好自己,才能去推翻旧世界创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社会。于是每天大清晨早早起床习枪练武,立志成为一个文武全才的女侠。对春秋时期的剑术家越女,明末的秦良玉非常崇拜,常常吟诵:
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第二章 秘密革命,公开抗婚
1926年冬,阮闺良从武昌回家过年,野外白雪皑皑,寒风刺骨,屋内熊熊烈火,温暖人心。阮闺良坐在火炉边烤火,并在炉堂中掏开一个大洞,埋上两个红薯,准备烤红薯吃。阮瑞香约全忠来阮闺良家玩,他俩也坐在火炉边,全忠是阮闺良的表哥,阮瑞香和阮闺良同住在一条街上,还是同宗兄妹。当没有其他人的时候,全忠、阮瑞香寂寂和阮闺良讲黄沙铺的革命情况:
阮旦明受武昌地委书记陈潭秋派遣,潜回家乡与阮耕、曹大骏、谭英鸿等人秘密发展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张复筹、阮瑞香、阮英立、阮志华、阮开宏等人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阮旦明又组建了黄沙党小组,并在新屋、阮家墩、中通、孟垅等建立了农民协会。
阮闺良喜出望外,万万没有想到,革命就近在眼前,一个十六岁少女的心就像火炉的火一样红、一样烈。阮闺良逼表哥全忠快点联系阮旦明,全忠也在黄沙铺开了一家药铺,比较忙,于是委托阮瑞香去甘棠坳联络阮旦明。
春节期间,别人忙碌着走亲访友,阮旦明借此机会与阮闺良进行几次交谈、考察,发现阮闺良年纪虽小,思想进步,同意吸纳为共产党员,经党小组研究决定批准阮闺良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正月半这个晚上,村外灯火通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龙随鼓起,翻腾跳跃,灯游龙卷,一条条龙仿佛在星河中穿梭,仿佛仙境一般。还有耍狮子的,狂狮怒吼,惊天动地。屋里有看大戏的,山村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阮旦明悄悄来到阮瑞香家,让阮闺良在阮瑞香家中的学堂馆里秘密地面对党旗宣誓,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阮闺良从此没有返校读书,悄悄地做些地下工作。后来娘陈细凤发现阮闺良整日不做事,行踪可疑,但不知道是在做什么。陈细凤心想:让阮闺良在家里闲着,觉得这不是事,于是琢磨着如何把这玩疯的闺女嫁出去。
一个晚上,陈细凤推推枕边的阮开栋说:“北乐有一个乐庸程的崽,长得一表人才,读了经馆,大我们闺良几岁,如果能对成亲就好了。”开栋说:“人家家庭富有,那个伢崽也没话说,只是我们闺女年龄还小,怕不会同意这门亲事。”陈细凤觉得阮开栋倒没有什么意见,第二天就与媒人回话了。
乐庸程的公子,知道阮闺良在武昌读过书,见多识广,知书达理,媒人一来就高兴极了,忙着请坐、沏茶,巴不得早日抱得美人归。乐庸程也想尽一切办法抓紧时间促成这门亲事,这正合陈细凤之意,经过一番的你来我往,事情就敲定了,准备订婚。
这时阮闺良十七岁,革命工作虽处于地下状态,但干得有声有色,深得阮旦明的赏识。她怎么会与一个思想落后的男孩结婚呢?阮闺良先是做父亲的工作,拒绝这门婚事。可惜阮开栋对这个续娶的老婆总是言听计从,阮闺良对父亲说的话,算是白说,怎么办?亲生母亲在阮闺良十岁时就去世了,没有母亲的疼,没有父亲的支持,阮闺良想:只有靠自己了,反正死活不能嫁给那个的男孩子。阮闺良与后来娘陈细凤公开对抗,愤然离家出走了,翻过鸡口山来到阮文莉家。(待续)
(编辑:葛素文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