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用“小切口”做好实践活动“大文章”

○张凯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目前,全省上下正在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如何将活动开展得富有成效,笔者认为要用好精准思维工作方法,用“小切口”做好实践活动大文章,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用足用好绣花功夫,一针地一针刺,一线地一线绣,把活动持续做扎实、做到位,千万不能一阵风,一时热。

一是树立科学思维方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思维方式是认知和分析问题的有效工具和前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动之以情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党员干部下基层首先要为人亲和、态度谦和、语气温和,拜群众为师。高位谋划,眼睛却要始终保持向下,把顶层设计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要注重与本单位职能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把为群众办实事当做部门本人的事来做。用好方法,掌握好方法背后的规律,用规律去谋划方法,用方法去开展活动。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要换位思考,深入调查,当好听众,精准收集群众所思所忧所盼,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研究分析,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切中要害,化繁为简,精准发力。要建立清单化推进、闭环式督查等工作机制,以关键环节突破实现整体快速推进。把政策理论转化成群众能听懂的话,把大道理和群众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把屁股端端正正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决心,这样才能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三是常抓工作细节。党员干部要养成从细节处入手的工作习惯,活动如果仅仅满足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胡子眉毛一把抓”,那么群众问题就会被掩盖。要在细微处下功夫,用细心、耐心、巧心,抓住问题症结,因人因地,分类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制定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惠民利民措施,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向基层倾斜,将民情民意转化为工作成效。锦上添花做百回,不如雪中送炭做一次,把话说到群众的心坎上,把事办到群众的需求上,把每项工作都干到极致,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干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