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徐胜)赤日炎炎似火烧,一个多月的高温少雨天气,导致洪港镇河流水位持续下降、沟渠干涸,灌溉无法满足群众生产需求。少数村组连人饮用水也难以保障,只能靠政府调度水罐车送水上门满足人饮需求。在此情况下,洪港镇江源村不等不靠,自发筹措资金挖掘深井,解决了近千人的饮水、灌溉难题,是洪港镇在抗旱自救中的一个生动缩影。
广察民情,决策共谋解难题
“江源村用水问题在全镇都是比较突出的,村民们有意愿挖掘水井进行生产、生活自救,镇党委和政府是全力支持的。”洪港镇党委书记谭禛说道,通过群众反映和座谈走访,了解到江源村村民意愿和该村严重的旱情后,洪港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村民深挖水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用水难题。
获得洪港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后,江源村党支部迅速召开村民大会、村民小组会议,围绕水井“在哪挖”、“怎样挖”和施工后“谁来管”、“钱哪来”这些问题开展讨论。在选址、规划、施工等各方面上尊重村民意见,真正做到群众来商量、干群齐参与、集体定方案,激发村民们共同决策的积极性。
广汇民力,发展共建有成效
“这口井挖成了,那可真是造福一方的好事。”一直生活在江源村的王能良十分配合。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后,集体决定于江源村5组开挖水井,作为四组组长的王能良主动号召村民们出资出力,一共集资了7万余元用于聘请施工队伍和购买管道、水泵等。
在资金筹措解决后,江源村“两委”干部立即行动起来,村委会副主任王能志冒着炎炎烈日参与到水井的定点、勘测、挖掘、通水等施工全过程。同时,村内的王能雨、王能荣等一批无职党员自发到现场帮忙,加快整体施工进度。正所谓党员干部带好头,群众响应有劲头。在王能志、王能雨、王能荣等一批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下,带动20余名村民参与到水管铺设、道路割草等工作中来。
通过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个动力源泉,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自8月19日正式施工,到8月22日井底出水,仅用4天时间便完成了深220米、宽22厘米的水井挖掘、清淤等工作。施工完成后,水井每小时出水量可达4-8立方米,每天可供应100吨以上井水用于保障江源村四、五组周边980余人的生活和灌溉需求。
广聚民智,建设共管齐参与
水井挖好,更要管好用好。“井水是挖出来了,但是后续的管护清理等工作更是长期投入,要由谁来负责呢?”参与水井施工全过程的江源村五组组长王定煌提出疑问。面对这一难题,身为党员的王能雨主动站了出来,表示愿意负责水井后续的维护和清淤等工作,村里只用负责提供所需的设备和物资,大大减轻江源村的资金压力。
“维护好这口水井不能只是政府的事,井里流出的水灌溉的是大家的田,我们有义务共同参与,不能只做一个旁观者!”四组村民王天养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并且自愿与王能雨一道管护水井。
通过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为群众发挥作用提供“舞台”,引导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江源村真正做到群众当主角,干部当配角,人人争做“急先锋”。实现党群齐心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广纳群言,效果共评得民心
“有了这口井,不管雨水是否充足都不用担心用水问题了。”随着清冽的井水通过水塔输送到各家各户,村民们一致竖起了大拇指。
通水入户后,江源村再度召开村民大会,就此次水井挖掘工作开展群众评议,坚持以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评判工作好坏的标准。事实上,不仅仅是开挖水井这样的民生“大事”要征求群众意见,就连在何处设置垃圾桶、哪条道路需要清扫植树等民生“小事”,江源村都要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后才决策实施。真正将“村湾夜话”、“屋场连心会”等载体用好用活,推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见行见效,让群众满意度更高、幸福感更足。
广泛参与,成果共享惠民生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抗旱救灾保卫战中,洪港镇始终坚持以“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共建共享”为方针开展抗旱救灾工作。组织辖区各村寻觅水源、开挖水井,再通过水罐车灵活调度将可饮用清水送到每一户缺水群众门前,确保村村有水用、人人有水喝。
“旱情大考当前,更要充分的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用汗水‘浇灌’旱情,争取早日收获胜利的果实。”洪港镇党委书记谭禛表示,在抗旱救灾工作中要克服靠天等雨的侥幸心理,引导群众以自救为主,有水源地的村在确保人畜饮水安全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引水调水保障农业生产。
据统计,截至目前洪港镇共投入资金30余万元、水罐车4辆、水泵200余台、输水管8000余米,输电线路4000余米,为受灾群众调送清水5000余方。随着人工降雨、挖掘水井、罐车送水等举措多管齐下,有效减轻了旱情影响,为全镇秋收生产奠定坚实基础,确保了群众用水和粮食生产安全。
(编辑:阮慧林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