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是全国第六个残疾预防日
今年全国残疾预防日的主题是
普及残疾预防知识
建设健康中国
因为残疾,千万家庭
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但在许多情况下
残疾是可以预防的!
一起来学习残疾预防相关知识吧!
👇👇👇
什么是残疾预防?
残疾预防是指在了解致残原因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途径,防止、控制或延迟残疾的发生。
残疾预防的内容有哪些?
01 一级预防
即通过免疫接种、预防性咨询及指导、预防性保健、避免引发伤病的危险因素或危险源、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合理行为及精神卫生、安全防护照顾等措施,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
02 二级预防
即通过残疾早期筛查、定期健康检查、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早期医疗干预、早期康复治疗等措施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
03 三级预防
即通过康复功能训练、假肢矫形器及辅助器具使用、康复咨询、支持性医疗及护理、必要的矫形替代性及补偿性手术等措施,防止残疾后出现残障。
残疾分为哪几类?
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我们身边主要的致残原因有哪些?
我们身边常见的致残原因有三大类:
-遗传和发育因素;
-环境和行为因素;
-伤害与疾病因素。
这三类因素交叉作用,造成残疾。
怎样预防疾病致残?
人类所患疾病通常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1、常见的容易导致残疾的传染性疾病有: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可引起肌肉萎缩、肢体畸形;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影响脑功能,引起失语、强直性瘫痪、智力障碍、精神失常等;沙眼也是一种传染病,可以影响视力,重者致盲;还有许多传染性疾病如麻风病、麻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都可能致残。
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关键是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主要措施有:锻炼身体,加强营,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免受传染病的侵袭。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三个重要环节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常见的容易导致残疾的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可导致偏瘫,糖尿病可致视力残疾和截肢,帕金森病导致身体运动障碍,还有老年性痴呆等疾病导致智力下降。
-预防非传染性疾病致残,首先要树立爱护身体的意识,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此外还要有合理科学的健康饮食,保证每天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摄取低热量、低盐、低糖饮食;
-坚持每天适量地运动,如慢跑游泳、散步等;戒掉烟酒,改掉药物依赖等不良行为;
-如身体感到不适或有症状出现时,应尽早到医院诊断、治疗和康复;
-遵医嘱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等方面的监测;
-按时合理服用药物避免并发症和残疾的出现。
怎样避免家庭意外事故致残?
在家庭中发生意外伤害,甚至导致死亡的惨痛实例有很多,关键是人们常常疏忽了一些家庭中的不安全因素。在家庭中,有几个需要加强的“保安区”:
阳台和窗台。有的孩子爬上阳台观望街景,却不幸从阳台上掉下来;甚至还有成年人在阳台上晒衣服或在窗台上擦玻璃时,由于身子探出太多失去重心,而从阳台或窗台边翻落下去。阳台和窗台是“事故多发区”,也就是每个家庭需要重视区域,特别是有小孩的家庭,千万不可大意。
厨房。厨房有火源,是防火的“重地”,像煤油、汽油等一些易燃物品都不宜存放在厨房内,在煤气炉上煮饭熬汤时,必须有人在场,以防溢出的汤水将火熄灭后致使煤气溢出,时间一长就会导致中毒,一旦碰上火星,就会引起火灾。
马路、湖边、河边等。因为小孩的好奇心都很强,喜欢在马路、湖边、河边等地观望玩耍,甚至蹦跳、打闹,这很危险。要加强对这些地方的安全防护,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抽烟者周围。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家庭由于抽烟不慎而引起火灾。有人喜欢躺在床上抽烟,很容易会引起火灾,所以要严加防范。
家庭“带电区”。家庭中有各种电器,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加强安全用电的常识,多学习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避免触电和引起火灾。
怎样避免少年儿童交通事故致残?
造成交通事故的基本原因是人、车、路、环境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其中人是主要因素,人包括车辆驾驶员、骑自行车的人和行人等,而少年儿童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致残,甚至造成死亡。
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反应快,但生活经验少,缺乏交通安全常识,不了解机动车的危险性。在少年儿童交通事故中,年龄较小的儿童以突然蹿出而引发的事故较多,年龄稍大的儿童多因在马路上追逐、骑自行车或攀爬车辆等而发生交通事故。因此,驾驶员应掌握不同年龄儿童的特征,尽早采取不同的措施。
对年龄较小的儿童要注意观察其动静,要防止他们因捡拾玩具或其他东西突然蹿上公路,也要防止他们因奔跑收不住脚而冲向公路;对年龄稍大的儿童,要防止因攀爬车辆、在下坡处玩滑轮车或骑自行车而导致车辆相撞。家长、幼儿园和学校要加强预防交通事故致残的宣传教育,学龄前儿童必须由成人带领乘车和过马路。
怎样避免工伤事故致残?
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个人伤害、急性中毒事件等称为工伤事故,近年来有高发趋势。为了避免工伤事故发生,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避免不安全行为。如操作错误,使用不安全设备,接近或进入危险场所,攀爬或坐在不安全的位置等。
二是避免处于不安全环境。如设备在非正常状态运行,防护、警示装置缺乏或有缺陷,生产场所环境不良,安全通道狭窄等。
三是加强个人防护。要通过宣传提高员工的我防护意识,企业要根据作业环境的危险程度选择适合的个人防护用品等。
四是制定并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从源头上杜绝工伤事故致残。
哪些职业环境容易导致残疾发生?
每个工作人员都处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有些职业环境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就容易导致员工发生残疾。
职业环境致残因素可概括为7类:
①化学性因素,如有害化学物质引起中毒或职业性肿瘤。
②生产性粉尘引起的矽肺等呼吸系统疾病。
③物理性因素,如电离与非电离辐射、噪音、振动等引起的眼部疾病、耳聋、振动病等。
④生物因素,如工作中密切接触微生物、寄生虫或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动物而致的感染等。
⑤力学因素,如手工重复操作或重力负荷等引起慢性肌肉、骨骼疾病或工伤。
⑥心理社会因素,如精神紧张或工作安排不当等引起的疾病。
⑦职业性外伤等。
常见的哪些毒性物质可以致残?
药物、酒精、各种有害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农药等均可以致残。
滥用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可导致耳聋;酒精和过量镇静药物可引起感觉、情感、智力的改变;“反应停”药物曾在世界上造成了一次新生儿短肢畸形灾难性的流行,致残者多达万人以上。
儿童生长发育期,中枢神经系统对铅的毒性作用非常敏感,汽车废气中含铅量高,儿童血铅水平高于600微克/升是一个危险信号;铅中毒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减弱,智商降低;一氧化碳中毒可使大脑缺氧,出现偏瘫、失语、失明、继发性癫痫等;砷中毒可导致肢端坏疽;地方性氟中毒可导致氟骨症,造成四肢关节和脊柱的疼痛、变形、僵直,患者劳动能力基本丧失,还有许多其他毒性物质达到一定量或接触时间过长也可致残。
如何从生命源头做好残疾预防?
残疾预防工作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预防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以育龄妇女、孕产妇和儿童家长等为重点人群,需要大力倡导加强婚前、孕前健康检查,做好产前筛查、诊断,加强新生儿及儿童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推动从生命源头做好残疾预防。
图:视觉中国
1、为什么备孕前需要增补叶酸?
叶酸不仅可以预防神经管缺陷,对先天性心胜病、唇腭裂、泌尿系统畸形等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且还会减少胎盘早剥、早产、宫内发育迟缓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此外,增补叶酸还可预防由于叶酸缺乏引起的孕期贫血。
神经管是胚胎早期最先发育的器官,在受孕后28天左右就已形成。胚胎神经管在发育过程中对叶酸缺乏十分敏感。
2、“准”妈妈如何控制自己的血糖?
◆饮食控制
营养搭配合理,避免或减少摄人那些能使餐后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少食多餐。达到既能够满足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又不会让准妈妈感到饥肠辘辘的目的。
◆适量运动
孕期的适度运动(轻到中度体力活动)可以有效减轻糖代谢异常,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同时,可以强壮自己的身体,减少孕期并发症,生育的孩子也更健康;另外,适度锻炼盆底肌和腹肌也有助于顺利自然分娩。
◆控制体重
建议整个孕期将体重增长控制在10-12.5公斤。
糖尿病对母婴危害很大,可导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等并发症。因此,计划怀孕的准妈妈们在怀孕前一定要进行孕前体检,及早发现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如果怀孕前就有糖尿病或者孕期发现有糖尿病,需咨询专科医生意见。
3、为什么宝宝一出生就要取足跟血?
因为《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明确规定,医院必须在婴儿出生72小时后,7天之内,完成新生儿足跟血的采取,目的是筛查发病率较高、早期无明显症状、有治疗方法的遗传代谢性疾病。
目前,国内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病种主要有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有的地区还筛查地中海贫血、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俗称“蚕豆病”)等本地多见的遗传性代谢病。
来源:海口日报 广州日报 新浪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