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湖北通山:巡审融合贯通 服务县域治理

近年来,湖北通山认真贯彻落实“把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视巡察等与审计监督贯通起来”重要精神,全面深化纪检、巡察、审计等部门协作关系,推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融合监督机制,着力服务于县域宏观管理治理。

立足监督职能 合力治病防病

湖北通山县审计机关聚焦主业,对部门单位开展“望闻问切”式体检,与纪检等机关合力帮助干部查病治病与防病。

“望闻问切”治已病。实施富水河流域水生态专项审计,深入富水湖腹地调查走访,全面梳理水体生态恶化等问题,提出“强化富水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审计建议,推动通山县政府出台《富水河湿地公园保护规定》等规定。

“创新医术”防未病。围绕审计署领导基层联系点调研提出问题,通山县审计局与多个部门对接,出台《审计提示提醒清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权责清单》,在提醒部门单位“防未病”同时,把“两个清单”纳入每期党员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程和领导干部、新任干部廉政谈话内容,并作为领导干部考察任用的重要依据。

“内外兼修”长医技。运用大数据审计技术,对重要行业和重点单位进行数据攻关,从整体和宏观层面进行大数据关联分析,全力实施乡村振兴审计,确保审计实施应审尽审、审深审透,撰写《盲目投资项目导致效益不佳》等5份审计要情受到通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将违规违纪重要案件线索3起移送通山县纪委监委进一步查处,有效强化了监督震慑力。

巡审“双剑合璧” 提升监督质效

湖北通山纪检、巡察、审计等部门贯通协作,推动政治体检与经济体检“双剑合璧”。

夯实联动机制。由通山县纪委监委牵头,建立巡察、组织人事、审计等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多方沟通与协作,打通巡审工作中各环节的“肠梗阻”,强化责任,简化手续,缩短办案时间。

发挥职能优势。借助大数据查核技术优势,把审计机关专业优势与巡察的政治优势有机整合,巡审双方共享资源和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技术快速锁定目标,针对全县重点领域、重大案件、地方涉黑势力等案件协同作战,形成互补叠加效果,实现了对全县70多个县直单位和12个乡镇巡审双覆盖,切实筑牢反腐防护墙。

增进无缝对接。审计机关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时,先与巡察部门进行充分沟通,主动听取、征询巡察部门建议,把巡察针对领导干部进行的政治“体检”结果,以及巡察收集到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纳入审计监督工作的重点,并发挥审计“探照灯”作用,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等监督成果与县纪委监委共享。

项目协同实施 贯通巡审机制

今年以来,通山县纪检、巡察、审计等部门进一步贯通巡审机制,精选县交通局等部门经济责任审计、财政收支审计多个重点项目,与通山县委政治巡察协同实施,确保巡审“合璧”取得实效。

共享资源。巡审在通山县委统一领导下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成立专班联合办公,双方共享资源和数据库,根据乡村振兴与发展已成为当前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的特点,及时把协同监督触角深入到多个乡镇的重点行政村,快速捕捉被调查对象违规违纪的“蛛丝马迹”,相互研讨审计调查和巡察案件的开展情况,定期向巡审联席会议汇报工作,提升巡审协作紧密度。

协同发力。审计组和县委巡察组同时进点被监督单位,同步对调查对象实施经济体检与政治体检,双方分工合作、联查共处。审计组发挥专业性强、反应快优势,随时将审计查出问题线索提交县委巡察组,通山县委巡察组就问题线索迅速开展进一步调查核实,提高查处精准度,强化巡审“合璧”威慑力。

双重把关。巡审双方对查处的普遍性问题从制度机制层面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在重大问题和关键节点上共作结论,审计报告和巡察报告相互印证,经济体检与政治体检双重把关,对查出问题的整改齐抓共管,巡审在大案要案查处上力争实现“合璧”新作为。

据了解,2015年至2021年,通山县完成审计项目434个,查出各类违纪违规资金35275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69895万元,为国家挽回损失46347万元,向纪委监委移送案件线索99起,涉案145人受到查处,有效维护通山县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审计报告等方式提出建议409条获采纳,促进被审计单位制定措施469条,建章立制150余项,推动全县审计问题整改销号清零,促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向通山县委、县政府报送审计要情92份,获批示59篇次,着力在更高水平、更大效果上服务县域宏观决策管理。

(来源:通山县审计局 邓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