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沈力 朱玲颖 陈泽慧)谈及家乡的味道,许多通山人最先想到包坨。作为发源于通山县杨芳林乡的特色传统小吃,其原料是红薯粉、鲜肉、腊肉、香菇、油豆腐、白萝卜、花生米、竹笋、韭菜等,加之盐、油、鸡精等调味料,而这里盛产的杨芳酱油是点睛之笔。加了杨芳酱油,这道特色小吃集聚色香味于一体,让人回味无穷。平时妈妈常烧的红烧肉,用了杨芳豆豉烹饪,口感也会更加独特、食之如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杨芳酱品历经百年,记忆中那挥之不去的香醇,是通山游子永远的牵挂。
在湖北省通山县杨芳林乡杨芳林社区176号的吉利通豆制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杨芳酱品经过精心选豆,泉水浸泡,烈火蒸煮,暖房发酵,自然风干,二次发酵,露晾翻晒等多道工序酿制而成,杨芳酱油、杨芳豆豉、杨芳腐竹、杨芳“隔夜俏”豆干等,品种丰富、包装精美,铺满了展柜。第四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吉明瑜为保住家传技艺,多地考察,把传统的制作方法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匠心独具,一直采用传统手工技艺酿造。
“我很欣慰,杨芳酱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关注,成为家庭食用和馈赠的佳品,我们的销量一路攀升、供不应求。厦铺税务分局了解到我们企业的情况后,及时上门开展‘一对一’辅导,从网上申报、发票的领用、开具、增量等一步步耐心讲解,及时帮助我们解决涉税问题,让我很感动。” 吉明瑜说。
区别于市场上常见的液体酱油,杨芳酱油豆豉酿制技艺是吴楚地区民间豆豉酿制技艺的结晶,是一种固体酱油,呈鲜亮的褐色,倒置不流,闻之香郁,食之美味。早在2011年6月,“杨芳酱油豆豉酿造技艺”入选湖北省第三批省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了解,杨芳酱油之所以味道醇厚浓郁,这得益于使用的原料——牛肝豆,杨芳林乡位于北纬29°,处在世界大豆种植黄金带内,处幕阜山脉中段,国家4A级风景名胜九宫山北麓。这里山川秀美、生态原始、气候温和、雨水调匀、溪泉纵流。特有的牛肝豆加之龙岩山溪泉水,以及传承百年的传统手工酿造技术,使之特有一番风味,在市场上独树一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瑰宝。近年来,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国家税务总局通山县税务局精准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切实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用“税力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辉,提振手工艺人扎根行业、传承技艺的匠心、信心,带动当地群众创业就业。
“传承的路途免不了艰辛,减税降费政策填平了路上的坎坷。今年国家出台了很多税费新政策,厦铺分局总会及时来为我们提供辅导,包括生产经营个人所得税和社保费的申报缴纳。对我们的税收优惠支持力度也非常大,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各类政策减免下来,缴税额很少,收入上去了,税费负担降下来了,全县从事杨芳酱品生产经营的纳税人都享受到了‘实打实’的政策红利。”位于杨芳林乡驼背金桥的美味佳豆制品加工厂法人代表阮诗顺真诚地表示。
一路走来,杨芳酱油凭着“认真”二字,凭借高超娴熟的技能,传承发展,服务老百姓日常生活诉求,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味道。据统计,目前,杨芳林乡有200余劳动力投入到杨芳酱品生产制作中来,发挥产业价值,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村民增收的有力抓手,一批又一批村民,依靠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拥抱幸福生活,杨芳酱品也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为通山对外的一张产业名片。
“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杨芳酱油手工艺传承下去。虽然还会面对很多困难,但是税收政策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效果显而易见。今后,我们会把享受到的税费红利用于更多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中,非常感谢税务部门主动上门送政策送服务、回应我们的关切和诉求。”非遗传承人吉明瑜感慨到。
“发挥税务力量,保护和传承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下一步,税务部门将继续做好非遗传承的文化‘守护者’和政策‘宣传员’,深度挖掘非遗文化的魅力内核,将税费政策落细落稳、落到实处,不断规范‘非遗’企业财务管理与涉税处理,助力通山县非遗经济乘着减税降费的东风蓬勃发展!”通山县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文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