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信!2022年上半年药品谣言那些事儿

盘点2022年上半年药品谣言,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疫苗、器械仍不时有谣言曝出。此外,随着家长对孩子视力、身高等方面的焦虑提升,“角膜塑形镜”“性抑制针”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谣言也接踵而至。面对谣言,还需科学看待、仔细辨识。

核酸检测用的采样拭子含致癌物谣言

新冠病毒核酸和抗原检测时使用的采样棉签含有荧光剂、环氧乙烷等致癌物,检测次数多了会损害健康。

真相

6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核酸检测采样棉签含有荧光剂、环氧乙烷等致癌物的传言。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表示,采样对个体没有伤害。采样拭子属于医疗器械,它的生产环境和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还有质量监管也有相关标准,采样拭子生产过程中间也不会产生有害的物质。李金明介绍,采样拭子看起来像棉签,但它不是棉签,它的材质是聚酯或者尼龙纤维,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牙刷比较类似,牙刷的刷毛也是尼龙的,采样拭子上面垂直均匀地覆盖成百万个微小的纤维。在采样时间,就像牙刷刷牙,是刷口腔里的咽后壁取细胞,再把采样拭子放到采样管里去,因为用的是尼龙和聚酯,所以很容易脱到保存液里面,后续就由实验室进行相关的检测。

小贴士

采样拭子不是棉签,检测核酸对健康并不会有损伤,即便是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反复采集也不会有致癌风险,无需过于担心。

防疫新手段抗原检测引发非议谣言

网传抗原检测试剂盒的提取管中含有剧毒的叠氮化钠,且容易爆炸;抗原检测试剂盒可以代替核酸检测。

真相

天津大学药学院教授张雁表示,为了防腐,部分厂家生产的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样本提取液中含有叠氮化钠,叠氮化钠的确具有一定毒性,但由于其已被高度稀释、含量很低,故危害性极小。如果不小心将该溶液接触到皮肤或眼睛,立即用大量清水进行冲洗即可。此外,当叠氮化钠处于水性状态时,是没有爆炸危险的。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明确表示,抗原检测是核酸检测非常重要的补充手段,主要在管控人群、居家隔离人群或者密接管控人群中进行,但是抗原检测不能替代核酸检测,其检测结果也不能作为核酸检测结果的替代。

小贴士

新冠病毒抗原检测是新生事物,还需要多多科普。另外,核酸检测无法替代,该做还要做。

新冠病毒疫苗对奥密克戎毒株无效谣言

网传,根据英美科学家对奥密克戎毒株的最新判断,疫苗对奥密克戎毒株以及新出现的病毒感染无效。

真相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许文波表示称,奥密克戎仍然属于新冠病毒,虽然它的氨基酸累加突变,但是疫苗仍然有效,可以降低重症和死亡的比例,它不可能完全突破免疫屏障,因为除了抗体免疫外,还有T细胞免疫,并且我们国家有多种疫苗免疫技术路线上市,包括灭活疫苗、蛋白苗、载体腺病毒疫苗,还有加强针、序贯免疫,以上这些均可以应对奥密克戎毒株。从各国大量的跟踪数据来看,现有疫苗仍有不错的重症保护率。尤其在接种疫苗加强针后,面对奥密克戎的保护效率大幅提升。

小贴士

国内多地新冠肺炎疫情仍有反复,疫苗接种仍然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手段,还应客观、理性、科学看待,尽快完成接种,构筑免疫屏障。

老年人基础病多,不宜打新冠病毒疫苗谣言

老年人常有多种基础病,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弊大于利。

真相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提醒,老年人患有基础性疾病的比例较大,但又是预防新冠肺炎需要保护的重点人群,因此在接种疫苗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对于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如果其基础性疾病通过常规治疗已经得到很好控制,则可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如果基础性疾病正处于急性发作期,则应根据医生建议,考虑延缓接种。

小贴士

老年人接种疫苗时医生也会确认病史,注射后会留观,安全性有保障。对没有疫苗禁忌症的老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仍是利大于弊。

“OK镜”会损伤角膜谣言

角膜塑形镜俗名“OK镜”,被视为“近视矫正神器”,一直有家长担心其使用风险,最近还有文章称“OK镜”会损伤角膜。

真相

人们对于“OK镜”风险的担忧,主要是来自对睡眠期间眼睛缺氧的担忧。睡眠期间,不仅眼皮隔绝了部分的外界氧气,而且没有眨眼动作,大大减少了眼泪的循环。当眼睛严重缺氧时,就很容易出现发炎或损伤角膜的情况。如果遵循医嘱使用“OK镜”,不太需要担心这些问题。北京茗视光眼科手术中心副主任陶冶表示,角膜塑形镜使用的是特殊材料,在达到塑形目的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透氧性。因此,使用角膜塑形镜,基本不会因为晚上闭眼睡觉而出现角膜缺氧。另外,塑形镜的形态设计也保证了自然的泪液循环,不会出现缺乏眼泪滋润角膜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个近视者都适用“OK镜”,应由专业机构医师判断、验配。角膜塑形镜作用是可逆的,如果停戴两周,角膜形态将基本恢复。此外,“OK镜”的清洁和护理一定要规范,以免镜片污染引发角膜炎。

小贴士

“近视矫正神器”不可怕,但要注意遵医嘱,规范佩戴和护理。

注射性抑制针可以长高谣言

一条“9岁女孩为长高,打性抑制针半年花10万”的消息引发了不少家长共鸣。孩子如果不够高,可以通过打性抑制针,延长骨骼生长时间,让孩子更高。

真相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副教授梁爽表示称,性抑制针其实就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这种物质在国内外指南中均被推荐用于中枢性性早熟,并不会直接改善身高。通过长期的药物干预,抑制性发育过程,延缓骨骼过快成熟。也就是说,性抑制针只是尽量避免孩子过早发育对身高的影响,让孩子的初潮时间滞后一点,孩子长身体的时间就能更久一点。性抑制针的应用,需要有一定的指征。因为并非所有的性早熟都需要治疗,这需要专业的医生对孩子系统评估后才能确定。

打性抑制针的作用是治疗儿童性早熟,避免阻碍孩子身高增长,而不是增高。是否性早熟,有无必要打性抑制针,需要医生根据儿童病情判断,而健康儿童无注射必要。除此之外,断骨增高术、打生长激素等所谓的“增高秘方”,也都不可用于健康人群,千万不能自作主张在非正规医疗机构违规操作,否则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小贴士

“拔苗助长”不可取,儿童增高还需避开误区,采取科学方式。

来源:四川药品监管、《舆情周刊》删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