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特约记者 孔帆升) 必望进新屋啦!必望嫁女啦!必望孩子读博士啦!这喜讯一桩桩在湾子里传递,真是不简单。
这是发生在那个盲人朱必望身上的事吗?是的。鄂南通山县燕厦乡新庄坪村11组的朱必望,二十年前遭遇不测,生活一下子掉入无底黑洞;近十年靠勤劳苦干慢慢地苦尽甘来,近五年日子越过越有希望;想一想,今后的日子更幸福。
可有谁知,这一路走来,坎坷、辛酸、悲苦,曾噩梦般缠绕在朱必望周围,每一个关头,他都选择了咬牙挺住,自立、自强。
2001年初秋的一个中午,34岁的朱必望在矿山掏“哑炮”时,膨化剂突然喷发,烧伤了双眼。他鲜血淋漓地被人送往市医院救治,命保住了,两眼却一抹黑。要治好眼睛,还需6万元到北京换角膜。在两间茅房里,一家5口人,泪眼相向,愁眉苦脸。6万元在当时可建起两栋简易房子,朱必望家徒四壁,已经欠下一万多元债务,只能悲叹与放弃。被厄运击中的5年时间里,他心情糟透了,大门不出,悲伤至极时想悄悄自杀。亲朋邻里哀怜的、宽慰的一波接一波,朱必望心里明镜似的清楚,如果自己不振作,没人能救得了。
那段日子,命运坠入了低谷,全家陷入困境。每到年关,讨债的就不离门,也有说风凉话的。刻薄的话戳痛了朱必望的内心,他暗自发狠:我不能死,一死,全家就完了。看着3个读小学的孩子,朱必望顿时来了力量,决不能坐以待毙。从绝望中醒悟过来,朱必望发誓要活出尊严。他握住老婆的手,铿锵有力地说:“我欠的账,我还!”
2006年春节一过,夫妻俩商议,朱必望照看家庭,李淑兰外出打工。妻子省吃俭用加班加点干,没日没夜地干,每月定期汇回生活费,两年挣下了六千多元。之后她又在离家不远的理石厂搬石板,干起男人才干的重活,一年下来能挣上万元。
双目失明的朱必望长年累月地摸爬探索,孤身一人上山砍柴、挖地、种药材、种菜,下田插秧、耘田、割谷,在家煮饭、切菜、炒菜,正常人能干的他都能干。小儿子朱国强深有感触地说:“每座山都在父亲脚下走熟了,连狭窄陡峭的山路他也敢走。”
妻子外出的那年,朱必望开始养猪,因无经验又担心猪发病,他只敢养一头母猪试试。由于非常细心又专心,他养猪一年就积累了经验,第二年赚了1.5万元,第三年,在养母猪的同时养了几头肉猪,他让妻子有空就读养猪知识给他听。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着有几年养猪收入都在两万元以上。
为节省买饲料的支出,夫妻俩除了种好自己田地,还租种了邻里的,一年割谷40来担,挖红薯20多担,收玉米千余斤,黄豆、芝麻、花生等其他作物,人家有的他都有。好心的邻里让朱必望夫妻俩把地里的红薯藤割给猪吃。为贴补家用,夫妻二人有空就找事做,一道上山挖药材,砍村组公路两旁的茅杆杂草。前年还管理雨山两个组的自来水,疫情期间上山砍了几千斤柴,锯好,整齐地码在猪圈外墙上,成了一道风景。
几年下来,朱必望还清了债务,还存了十多万元。2011年开始盖新房。做屋劳神费力,健康人都要磨破一层皮,别人房子一两年盖好,他家前后花了四五年时间,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人帮。买沙石、水泥、钢筋、挖地基等等,一家人齐动手,加上妹夫做木工,女婿做电工,叔父负责运输。2016年,23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终于完工。右边盖了猪圈,左边是厨房,中间是院子,够宽敞的。入屋那天,亲戚朋友与邻居都为他们庆贺,一家人喜得合不拢嘴巴。
接着,依靠政府扶贫贴息贷款10万元,朱必望家养起了十几头牛,几头猪。2018年他家摘掉了贫困帽,迎来了丰衣足食的好时光。
朱必望大女儿、女婿十分孝顺老两口。大儿子在外务工,早早地承担起家庭责任。小儿子朱国强,现在新疆医科大学读博士。
经历了风吹雨打,走过艰苦岁月,朱必望老两口是越活越自信,全家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
(编辑:阮百川 (实习)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