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团县委“希望家园”:博物馆“云上课” 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

云上通山报道: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民族强。“赓续中华文脉,光耀复兴之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焕发文化瑰宝风采。7月27日,通山团县委邀请湖北大学“陌上花开”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来到了通山县博物馆,采取远程连线给通山团县委通羊镇洋都社区“希望家园”的孩子们“云上课”的方式,迎着阳光,将通山博物馆带到课堂中。

提前踩点、了解相关知识、课堂铺垫背景……“在保证孩子们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想出了‘云游’这个特殊方法,小朋友们对于这种上课形式很感兴趣,我们也努力把它做好。”团队成员这样说。

通山县博物馆,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通羊大道50号。截至2019年末,通山县博物馆共有藏品11691件,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14件、三级文物9件。在志愿者老师踏入博物馆大门,进行入馆登记后,这堂特别的传统文化、红色教育课堂出现在了同学们眼前。

吴风楚韵——观文化昌盛 延传承火炬

陶器青铜,写尽风雨沧桑;木雕刺绣,携刻文明密码。在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首先“云游”到了博物馆中的民俗展览区。梯田水车、架机织布,了解古人劳动智慧。“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通山的山鼓,由它和其他九种乐器一起组成通山的‘十样景’,这种音乐团队的演奏形式相比单纯弦乐更具节奏感,又比打击乐多了几分优美气息。”

通过老师的介绍,文物不再只是简单的物品摆件,拂去历史的烟尘,它们带着时代的印记,立体地出现在了孩子们面前。灰墙边的刺绣、窗沿旁的木雕、石桌上的模具……江流万里,绵延不绝。中华文明千百年来孕育滋长的乡土文化悠远而温润,不仅保留了层积历史的宝贵记忆,还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吐故纳新,为克服艰难险阻、书写辉煌史诗提供了思想营养和精神支持。

纵览通山——旧调换新曲 华夏谱华章

博物馆二楼讲述的是通山的千百年来的文明历史。从新石器时期的场景复原到商朝的青铜礼器,再到明清的陶器青瓷。历史文物浓缩着时间的厚重,承载着集体的记忆,将过去与未来连接。“同学们可以看到,现在出现在镜头里的是茶马古道的场景复原图。在这条推动民族和睦、维护边疆安全的团结之道上,通山茗,作为通山的绿色名片,在通信不便利的当时,在驼铃声中让人们看到了通山之美。”

二楼的左侧展厅,讲述着通山红色革命历史。从“五·二一惨案”到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从通山县印到“通山县人民政府”牌匾,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都代表着党,代表着通山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以后会更加努力读书,报效祖国的!”红领巾心向党,回答老师问题举起的小手虽然稚嫩,但也坚定非常。

高山仰止——淬英雄之心,铸少年精神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跟随老师脚步继续参观,镜头转向了博物馆三楼的石瑛先生生平展。“我知道石瑛广场!”“我知道有石瑛先生这个人。”“石瑛先生很厉害。”……在老师走向展馆的途中,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和老师分享着记忆里的石瑛。

石瑛(1879-1943),字蘅青,通山县燕厦乡人。一生特立独行,廉洁奉公,他为民请命、力抗权贵的许多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石瑛先生生活严肃刻苦,清正廉洁。坐车只坐三等,坐船只坐统舱。当上南京市长后,依然十分朴素,穿的是布衣布鞋,吃的是粗茶淡饭,有客人时才添上一两样荤菜,所以当时百姓亲切地称他‘布衣市长’。”

少时机敏好学过目不忘、看到火车放弃科举立志科技救国、赴海外学习先进技术返国,回国后不以学历自傲,上战场、走铁路、下农田,拒绝蒋介石所荐黄埔毕业生,反对扩建中山陵园,扮菜农探街警虚实……随着事迹一件件讲解,孩子们对于石瑛先生的了解不再仅限于街道旁的“石瑛广场”。他们的脑海里,那位穿着布衣布鞋,为了国家、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老先生也拨开云雾,逐渐从远处走来。

“但立直标,终无曲影。”饮通山水,走通山林,孩子们与石瑛先生同在鄂南通山长大。“我以后也要和他一样,为国家做好事!”清脆的童声响起,报国的种子已于心中埋下。微光成炬,薪火相传,我走过你来时的道路,我继承你为国的精神。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孩子们与石瑛先生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新时代也意味着新挑战新征程。“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站在二十一世纪的他们,也将以石瑛先生为榜样。承为国为民、发奋读书、清廉行政精神,化为动力,从通山出发,继续前行。

90分钟的云课堂结束,孩子们还坐在桌前,望着显示屏,脑海里回想着志愿者老师讲述的课程内容,久久不肯离去。90分钟里,从陶器青铜到木雕刺绣;从民俗文化到革命历程;从明朝闯王到石瑛先生,孩子们重温历史沉淀的智慧,怀着对中华文明的骄傲,于心中积蓄起向着新时代澎湃向前的巨大力量。

新面貌新时代新征程,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通山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推进通山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此次云课堂之后,团县委将继续带领广大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了解家乡发展进程,不仅从衣食住行上了解通山,更要从文化历史上了解通山,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编辑:阮百川 (实习)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