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流量混是非!不能任由假录音传播真谣言


当下网络流传着多种录音对话,包括政务咨询类、搞笑类、举报类等等。然而,这些录音的真实性存疑,有些甚至是提前写好的“剧本”。据北京晚报记者调查,某短视频平台上,有博主专门传授“模仿电话里的声音”,只需原素材和软件,就能合成一段讲电话的效果。经实测,类似带有“剧本”色彩的录音,能够顺利通过审核、成功发布,有的平台还能“一键同步”多个渠道。

设计搞笑录音对话,骗的是流量;胡编政务咨询场景,不仅误导公众,还可能中伤政府公信力。与铺天盖地的短视频造假演戏相比,当事人之间的对话录音在网民心中自带天然的权威性。当下网络热点事件中往往掺杂着一些假录音,并像聊天截图一样,成为网友评判孰是孰非的重要参考。这些“伪证”,利用大众对录音对话的普遍信任感,带偏了节奏,扰乱了秩序,也让事件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不论是骗眼球,还是骗认知,都是假戏真骗,动的都是歪脑筋,损害的都是社会信用。当假录音成为谣言散布的新途径,就需要权威部门甄别录音真假以正视听。不过,现实中,这项工作却遇到了不少困难。即使是进入司法程序的一些录音,也给专业人士带来了很大困扰。有律师发帖表示,在代理案件时就遭遇了录音证据的困扰。从假音频能够顺利发布的记者实测来看,网络平台的审核环节显然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虚假录音逾越了道德边界甚至是法律红线,在网络平台不绝于耳,必须对其“销音”。关于录音有没有经过剪辑、拼接、添加,到底是实录还是篡改,应该有成熟的技术手段和权威的鉴定机构予以甄别。网络平台也应顺应内容发展变化,重视假录音屡屡“漏网”乱象,如果是技术手段欠缺就当尽快补漏,如果是审核意识不足就要加速纠偏,给录音对话内容多安几道“安全筛”;同时,对于“一耳假”的内容,以及经证实为篡改后的音频,应该及时进行限流、下架、封号等处理。

刷屏的假录音,刷低了社会文明的底线,搅浑了网络环境的生态;必须健全监管体系,不能任由其玷污舆论场、散布真谣言。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