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暑邪,注意防晒的同时,还要注意“阴暑”祛湿

三伏天是全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因为三伏天吹东南风,空气潮湿,风的潮湿造成了小暑至处暑三伏天期间湿度大,这种天气出现在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这种天气尤为典型。

犹记得一个电视台的新闻记者,采访一个黑人小哥,小哥表情无奈的说道:“受不了广东夏天,实在太热了,我原来可没这么黑的”。

还有一则新闻是一个女生跑步,不小心摔了一跤,送去医院鉴定为“三级烫伤”。所以,你觉得今年热嘛?我是觉得今年热得晚,但是热的猛,这几天是的确挺热的,离开空调房就要被融化的感觉。所以你现在的空调开了几度?这里插播一则省钱小贴士,26度2挡自然风力最省电。你是不是想问我怎么知道你在吹空调的?因为现在室外手机烫手,屏幕反光,这种条件下是不可能看文章滴。啥?晚上散步,吹着江风看的?大侠,好雅兴,前面那句当我没说。话说三伏天,就算晚上太阳下山了,暴晒一天的大地,晚上8、9点还是热气腾腾的。在这种环境下较长时间行走,也容易中暑,称为“阳暑”。

阳暑

指在烈日下劳作、或者长途行走、或高温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引发的中暑称为“阳暑”。

是不是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那如何去“阳暑”呢?因为阳暑是受热后伤津所致,所以治疗应为清热补气为主。建议可以取赤小豆20克,绿豆30克,西瓜皮60克,瓜皮洗净去外皮切丁。三种食材一同入锅,水末过食材炖煮,时长与炖汤类似,豆开皮透即可,代茶饮用,清热祛湿还解毒。对了,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绿豆不要去皮。有阳就有阴。

阴暑

由于夏季暑热湿盛,人体毛孔开张,所以在睡眠、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或坐卧与阴寒之地,如树荫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过久,导致风、寒、湿邪袭体称之为“阴暑”。

当然,上面这段话,表述太古典了,现代人得阴暑,我觉得主要就是:

空调吹太猛

冰饮喝太多

游泳没热身

其实阴暑远比阳暑对我们危害大,且容易被忽视,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嘛。阴暑的并发症有一堆,比如身热头疼、无汗恶寒、关节酸疼、腹痛腹胀、肢体麻痹等。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过:“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

那么阴暑怎么破呢?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以辛温解表为主。因为阴暑是寒湿外袭,导致毛孔封闭,阳气在体内郁结化火所致,因此首先应解除表层包围,再将体内寒湿化掉。麻黄、桂枝、生姜都是常见的解表药。所以很多人中暑后,只需要用生姜汁加糖灌服,即可缓解。

来源:惟益健康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