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通山:“以鱼治水”养出富水生态美

水清岸绿,碧波荡漾,鱼翔浅底……

通山县富水湖生态风光美不胜收。

云上通山报道:7月5日,记者来到通山县采访,只见富水湖水净鱼肥,生态效应逐步凸显。

以鱼治水水更清

通山富水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面积3822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835公顷。湖区山水相连,水质优良,水面形态自然,湖岸曲折,岛屿密布,湾汊众多,景观类型多样,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是通山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名片,也是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的示范基地。

青山环抱、绿水萦绕。通山县慈口乡毗邻富水湖畔,置身其中,山雾缭绕,宛若仙境,让人魂牵梦绕。

在临水地区,群众素来就有以捕鱼为生的生产生活习惯。但过度捕捞、非法滥捕造成了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2019年1月1日起,通山县开始执行长江流域保护区长达十年的全面禁捕工作,全力守护好这一湖碧水。

治理水生态环境,该县历来有“以鱼治水”的优秀范例,简言之,就是从生物治理蓝藻角度,通过人工增殖滤食性鱼类,吸食水体蓝藻,以达到生态保水、净化水质,抑制蓝藻生长,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慢点慢点,顺着这边水域投。”6月3日,通山县富水湖畔慈口乡,该县农业农村部门率领工作人员,在慈口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配合下,启动富水湖增殖放流行动。“开闸放鱼!”伴随着哗哗水声,一尾尾鱼苗从卡车闸口中倾泻而出,欢腾着游入湖中。

此次增殖放流活动从6月3日至6月5日,共在大畈镇、慈口乡、燕厦乡等乡镇设置7个放流点,共计60万尾鱼苗进入富水水域。

“此次放流的鱼种中,鲢鱼和鳙鱼属于滤食性鱼类,生活在水的中上层,以滤食水中的浮游植物和动物为生,是净化水质的生力军、主攻手。”慈口乡农业干事陈威介绍,增殖放流能够有效保持生物多样性,发挥渔业保持生态平衡、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生态功能,实现“保水、净水、美水”的生态效果。

生态屏障更牢固

“慈口每年都开展增殖放流活动,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乡亲们都说水质越来越好了。”慈口乡乡长夏兆龙介绍,该乡增殖放流行动已持续进行了多年,充分利用鱼类滤食藻类的特性,以生物治理方式净化水质。

记者看到,在该乡投放鱼苗的主要水域,一块块竖立的“禁止电捕鱼”“禁止放置捕鱼地笼”等内容警示牌格外醒目,各个村组也会向周边居民进行禁止电捕鱼宣传,为投放的鱼苗提供安全生长的环境,维护慈口乡美丽河湖建设。

6月25日,慈口乡联合县富水湖风景区管委会、县湿地公园管理处、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和湖泊局、县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单位,组织工作人员约20人,出动船艇一艘,进行禁捕禁钓巡查执法,收缴钓具15副,劝离垂钓人员20余人。

为持续巩固禁捕成果,维护水域生态环境,严厉打击非法垂钓、捕捞等违法犯罪活动,通山县政府制定《通山县富水水库库心站国控断面水质超标排查治理方案》,由市生态环境局通山分局负责解释执行。同时联合县富水湖风景区管委会、乡派出所等执法部门组建联合专班,加强禁捕禁钓巡查力度。通过现场教育等方式,向群众宣传禁捕退捕政策,提高群众思想认同,引导教育群众主动清理违规渔具。

同时,该县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富水湖禁捕禁钓工作的通告》,明确规定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富水湖水域进行任何形式垂钓行为。组织工作人员向垂钓市民发放禁钓告知书,管理人员在做好水面日常保洁、打捞等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富水湖水域的巡逻管理,及时制止各类破坏水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

该县始终把守护绿色青山作为不可触碰的红线,立足库区生态资源优势,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投入3000余万元拆除富水湖网箱1.8万口、围汊80余个、钓鱼船(屋)和漂浮钓鱼台共计40余处,投入3883余万元用于富水湖“退捕禁捕”工作,完成了捕捞渔船解体、网具销毁、渔民上岸工作,552只捕捞渔船、332只养殖渔船和1094只涉渔“三无”船已全部拆解上岸,1160只生产生活自用船已全部进行登记编号,进行规范管理。恢复了富水自然生态水质,湖面航道全面恢复畅通。

以慈口乡为例,截至目前,该乡开展巡湖及联合执法行动共15次,共出动执法人员80人次,执法车辆4辆次,执法快艇13次,水上巡查里程175公里,岸上巡查里程60公里,检查河段停靠船舶10艘,收缴渔网10张,钓具62副,劝返垂钓人员120余人。

两个效益凸显现

“大家都还是很理解支持这个政策的,乡里帮助我们搞蜜桔种植,每年收入也不错嘞!”通山县慈口乡党员朱容建和其他退捕渔民一起,积极响应政策,参与就业安置培训,成为了护渔员。

早在2020年4月,该县保护区内登记在册的304艘持证渔船就已全部拆解上岸,圆满提前完成持证渔船拆解上岸任务。同时,渔船拆解上岸全程实现零上访,为后续养殖渔船上岸及渔民转产安置工作夯实了基础。

2022年初,通山县委、县政府推出“六大项目”改造工程,其中一项就包括了柑橘品种改良,在市纪委市寿险驻大竹村工作队的申请和努力下,通山县最终决定将柑橘品改示范基地落户慈口乡大竹村,以慈口乡大竹村为龙头引领延伸至慈口乡石印村、西垅村。

大竹村在通山曾经是贫困闭塞的代名词,在驻村工作队年复一年的帮扶下,一批批项目也随之而来,村庄环境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村集体经济从零跃升至50余万元每年。柑橘品改将充分利用该村三个高标准恒温大棚和一组南山三百多亩林地进行新品柑橘栽种,打造全国十大优良柑橘品种体验馆,进一步将国家地理标志慈口蜜橘提档升级,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再上一个台阶。

在发展本地特色产业的同时,慈口乡充分发挥本地农业优势,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传统经营向现代营销转变。以“互联网+农特产品”的形式,扶持特色农产品销售实体和电商的发展,带动村民发展致富。慈口蜜桔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年销量100余万斤,销售额达200余万元

同时,该乡依托富水湖、观音洞、红岩山等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旅融合项目,打造“干农家活、吃农家饭”特色乡村休闲游。

“在做好增殖放流以鱼治水的同时,下一步,将以下基层察民情解民优暖民心实践活动为契机,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兼顾社会效益,规划为游客提供景观娱乐,以鱼治水、以水养鱼,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渔业和景观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慈口乡党委书记金辉介绍。

增殖放流优生态,鱼水和谐美富水。通山县致力于修复富水湖水域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咸宁日报记者  查生辉 陈希子 通讯员 刘钊 徐泽优浪 刘双陆)

来源:咸宁日报

(编辑:阮慧林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