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给“一下三民”活动一个“抓手”


○徐大发

  日前,记者在通山县通羊镇采访时,了解到该镇为了开展好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简称“一下三民”)实践活动,施行了“日提醒、周小结、月考核”的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前,通山“一下三民”实践活动已进入到了全面开展阶段和持续深化阶段,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客观公正的检验。

  为了开展好这一活动,早在动员部署阶段通山就做了方方面面的规定与提醒。比如不允许扎堆“一窝蜂”下基层,要自然有序持续对接好以前的下基层的工作,党员干部要做好“十必联”“七必联”“三必联”。做好“三个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效果清单……这些其实就是一些大的开展活动的共性“抓手”。

  其实,除了共性“抓手”外,还需要更加细致的切合本地实际的有效的小的“抓手”。通羊镇的“日提醒、周小结、月考核”就是开展“一下三民”实践活动的一个好的接地气的“抓手”。“日提醒”就是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早知道,让党员干部明白当天该干什么。“周小结”,就是阶段性寻找问题和不足,有利于及时改进后面的工作。“月考核”,就是检验效果清单,能有效防止某些党员干部流于形式的蒙混心理,因为有月考核的关卡在等着去兑现,不敢有一丝一毫的侥幸与懈怠。这样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也就自然的环环相扣,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有了好的过程,就不担心没有好的结果。

  在现实的“一下三民”实践活动中还确实存在某些装样子、搞花架子的不好的现象。比如仅仅满足于拍拍照、记记笔记、做做台账之类的“留痕”工作,下基层几乎等同于“到此一游”“立此存照”,弄得群众很是反感。这些“留痕”固然也是一种办法,但浅尝辄止,没有实现真正的“效果清单”。我们的下基层活动更应该践行“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下基层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应该由群众给分和评判,成效让群众看得见很满意,真正的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工作“抓手”问题说白了其实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如果“抓手”太空泛,就可能是停留在外围“挠痒痒”;如果“抓手”切合实际,就会一抓就灵。好的工作“抓手”就是一种好的工作方法的创新,能让工作的成效实现最大化。希望各地在“一下三民”实践活动中“办法总比困难多”,拿出更多更好的奇招妙招“抓手”来。

  据7月6日《香城都市报》报道:通山县纪委监委各纪检监察组深入各乡镇、各县直单位开展走访、调研,以纪检监察“铁脚板”精神检查党员干部“一下三民”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履行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职责,推动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出实招、见真章,坚决打击装样子、搞花架子、搞政绩工程,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这个举措,也是促进“一下三民”实践活动取得好效果的一个有力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