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汉口的张婆婆一直注重养生,关注养生保健知识,是街房邻里眼中的“健康达人”。
最近,家里的老伴儿王大爷感觉周身困倦、气短乏力、胸闷胃胀,张婆婆便马上判断为“气虚”,给王大爷配服党参、黄芪等补气类中药。
不料,“气虚”不但没有缓解,反而症状加重了。张婆婆这才感觉不对,迅速带王大爷前往武汉市汉口医院就诊。
中医科副主任雷国奇通过望、闻、问、切仔细诊察,诊断患者为“湿热证”,开了几付清热化湿的中药,耐心地给张婆婆答疑解惑:“湿证和气虚证都会出现困倦乏力、少气懒言等症状,非常容易混淆,关键点是舌苔。气虚,舌苔薄白;湿证,舌苔厚。王大爷舌苔黄厚而滑,故辨为湿热证。”
此时的张婆婆后悔不已:“我再也不敢自作主张随便用药了。”目前王大爷在雷国奇主任的治疗下,已恢复健康。
雷国奇介绍,湿邪属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之一,多发于夏秋之交。既可外感从肌肤而入;又可因脾虚水谷运化失司从内而生,与寒相合则为寒湿;郁久化热则为湿热。“胖人多湿,肉生湿”,其在肌表之寒湿,可用拔罐祛去;其在里之寒湿、湿热,则需对证中药调服。湿邪患病,变化多样,绵缠难愈,一定要引起重视,切忌自行服药。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雷国奇提醒,中医病因学理论认为:三伏天大气中湿热最甚,这个季节的湿热之气俗称“暑湿”。若贪凉(吹空调)、饮冷(喝冰镇饮料),使得水湿内生,内外感召,湿热邪气最易入体致病。如果您自觉困倦、乏力、胸闷、气短、怕热、汗多、舌苔厚、食欲差,则湿热邪气很有可能是“罪魁祸首”,建议您到正规医院中医门诊诊治。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