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特约通讯员 成柏蓉 通讯员 成蔓) “民以食为天”,自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为切实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撂荒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九宫山镇坚持高位推进、高效作业、高调激励,积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全力破解土地撂荒难题。
高位推进,聚力攻坚,唤醒沉睡的土地
仲夏时节,万物丰茂。走进程许村一组下门,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不是农民们慢节奏的播种与农忙,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机器对土地推平与整治的轰鸣声。这些被治理的土地正是曾经播种粮食、如今无人问津的“撂荒地”。
“过去一到金秋,漫山遍野都是稻香,现在年轻人都出去务工了,家里的农田都无人耕种,久而久之就成了荒地。”程许村村民程贤记说道,“我门口这一块地全荒了,包括106国道旁边的好几块,加起来得有百把亩。”
为切实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六月份以来,九宫山镇以实践活动为抓手,全面推行“党委领动、支部发力、党员带头、干群协作”模式,强力推进撂荒地整治。
“土地不撂荒,发展有希望。面对亟须破解的土地碎片化、荒地无人耕、种地收益低等难题,我们以定人、定岗、定时、定责为导向,通过党委包村组、干部包地块、村两委包推进,全员上阵方式,确保撂荒地地块有人管、责任有人领、工作有人抓。”九宫山镇党委书记朱镭介绍。
找准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后,核查工作组立即开展“地毯式”“拉网式”摸排,一户一户核查,一块一块核实,聚焦撂荒地土地承包人、地点、面积、土地性质等基本情况,建立台账资料,全面排查清底数,目前累计摸排登记撂荒地1970余亩。
“我们村的撂荒地整治走在全镇前列,程许村一组下门地块已全部完成整治,播种上了玉米、大豆和红薯等粮食作物,村民的积极性很高。”程许村支书涂学功说。
当前各村紧盯重点区域和目标任务,分析研判、明确治理期限,通过对每天进度进行横向对比,正向激励,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截至目前,全镇已全部完成整治。
高效作业,精准对接,追赶耽误的农时
在九宫山镇牌楼村的近百亩复耕的土地上,一条条垄沟平整有序,玉米茎叶整齐地站立在田间。半个月前,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机械翻土、起垄的忙碌场景,如今进入田间管理期,绿油油的玉米茎叶长势良好,格外惹眼。
“我们对照农时节令,科学安排作业要素,合理分布耕播时间,确保复耕复种不误农时。”据九宫山镇副镇长夏恢开介绍,针对大型连片地块,采取村集中平整方式,租用挖掘机、运输车辆和农业播种机械,实行统一平整起垄,确保最短时间实现“能整尽整”。整治工作启动以来,累计租用各类农机110台次,耕播作业时间达到1200小时。
“土地平整好后,我们就鼓励群众去种玉米、豆类这些比较有季节性的作物,计划在6月底之前全部种植好,确保所有整治地块全部得到合理利用。”牌楼村支书吴豪介绍。
在努力满足耕地、基本农田等不同性质土地对种植农作物要求的前提下,各村充分考虑农时、撂荒地块复耕现状,科学安排好水稻、红薯、豆类等农作物种植分布和面积,切实打通复垦复耕“堵点”。
如今,在九宫山镇的乡间沃野,处处绿意盎然。一块块田地油绿嫩绿,一张张笑脸幸福满满,蓝天沃土与辛勤劳作的身影,徐徐勾勒出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焕发着生命的活力,绽放着新希望……
高调激励,政策保障,提升种植的热情
如何让“撂荒地”成为“丰收田”?撂荒多年的土地,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力条件差、复耕成本高,村民缺少复耕复种的意愿,怎么办?政策保障成为实现这一蝶变的核心引擎。
“解决实际困难,关键在于落实。”九宫山镇党委书记朱镭坦言,面对“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这道必答题,镇党委政府积极对接招商优惠政策,探索租赁利益联结机制。
引进安徽亳州槿源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流转现代牧业遗留青饲料基地1712亩,推动“荒地披绿装”;动员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认领复耕,成功吸引12户种植大户认领复耕撂荒地150余亩;散户种植100余亩。
“撂荒地整治工作经费统筹解决,种植水稻的按200元/亩奖补,种植玉米、红薯、豆类等农作物的按照100元/亩奖补、连续多年撂荒地耕作条件极差的按200元/亩奖补。”九宫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富民介绍,除此之外,干旱缺水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他希望能够有源源不断的农田灌溉水,这1970亩撂荒耕地才会“活”得更长久。
随着复耕复种的扶持引导力度加大,把撂荒耕地改造成农田,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九宫山镇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荒地变良田”的故事,一片片撂荒地重新披上“绿装”,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编辑:徐微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