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文邵华)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正所谓“七十二行,庄稼为王”“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些耳熟能详的谚语,道出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近年来,为了有效遏制辖区耕地撂荒势头,盘活农村闲置耕地资源,燕厦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大力开展撂荒地复垦整治工作。
高度重视,完善组织领导。一是将撂荒地整治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结合近期《通山县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工作方案》文件要求,乡党委政府先后4次召开全乡撂荒地整治工作会议,传达省市县最新工作要求,对全乡撂荒地整治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安排、再部署。二是成立撂荒地整治工作专班,构建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细化责任落实,形成“驻村党委+包组干部+农户”模式,形成责任具体、环环相扣的“责任链”,以“不落实之事”倒查“不落实之人”,推动作风转变向纵深落实。
加大宣传,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充分利用村组微信群、村村响、横幅等方式宣传国家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同时结合当前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契机,进湾入户向村民群众当面讲解耕地保护红线、粮食生产底线和惠农有关政策,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状,明确管护责任。二是乡纪委就撂荒地摸排情况、宣传情况及复耕复垦进度实时督促整改,让群众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进一步增强群众关心参与复耕复垦的积极性,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强化监管,因地制宜整改。一是多次联合农办、纪委、国土等职能部门,组成撂荒地整治综合执法队,深入各村(社区),对撂荒地整治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每天对重点区域整治情况进行现场督查,实行一天一汇报,时时跟踪,对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及时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分片包干进行跟踪整治。二是探索分类整治、政策激励的方式,由乡政府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各村土地资源,坚持“一村一策”“一地一册”,推行“村集体+农户”“业主+农户”“种植能手+农户”“代耕”模式,助力耕地“返青”。截至目前,燕厦乡已通过流转、“代耕”等方式复垦撂荒地150余亩,为保障全县粮食生产持续稳产增收、守护人民群众的“米袋子”作出了应有贡献。
(编辑:葛素文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