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地处山区,是枇杷主要产区,栽培历史悠久,产业知名度高。近年来,通山县将枇杷种植与生产当作富民的产业来打造,在全国示范合作社、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通山县大畈枇杷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领下,全县种植面积近30000亩。
一颗金黄的枇杷,成为带动一方产业兴旺、农村增收的幸福之果。
从普遍“撒网”到重点“培养”
6月初,位于通山县大畈镇大坑村四组的通山县大畈枇杷专业合作社基地里,枇杷树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告别枇杷采摘、销售最忙碌的时节,合作社负责人袁观强不敢休息,正在安排工人们进行枇杷饮料的深加工工作。
枇杷是通山当地农村传统的种植水果,生于斯长于斯的袁观强对它再熟悉不过。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他到沿海的外企担任高管。尽管自己的日子好过了,但袁观强没有忘记家乡的乡亲。
“打工只能富个人,办企业才能富乡亲。我自己有这个能力,就想着回报家乡,帮父老乡亲做点事情。”1996年,袁观强毅然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家乡承包荒地种水果。
刚开始创业的那几年,袁观强拒绝了市农科院专家让他种植枇杷的建议,大胆地引进了美国黑李、树莓、樱桃等一些国外的品种进行试种,以期占领水果的高端市场。但因为品种太杂,种植技术不专,果园几乎全军覆没,一下子亏损了五六十万。
失败的洗礼让袁观强改变了过去一味“求新”、“求洋”的思想观念,他接受了水果种植专家的建议,改种适合本地气候与土壤的枇杷,并在县、市科技局的帮助下,到华中农业大学进修,学习科学种植的方式,提升水果品质。
将“传统”产业升级“精品”产业
在枇杷的种植过程中,袁观强发现通山县域内主要栽培的是大五星、早钟六号等传统品种。大五星在四川种植表现优秀,但在通山种植裂果率却高达95%;早钟六号极怕寒冻,一遇冬雪,基地果树冻伤率高达70%。
为解决枇杷品种结构不合理、栽培模式与技术落后等问题,袁观强与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在通山县建立白肉枇杷新品种“金水白”核心示范基地100亩。基地采用新型轻简化栽培技术措施,并通过进行测土施肥、生草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栽培技术集成组合,熟化白肉枇杷生产技术规程,繁殖优质枇杷苗木50万株,技术示范1000亩,辐射1万亩,有效提升了通山枇杷产业的效益。
试种成功后,袁观强又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健全了“院士工作站+综合试验基地+协会农技服务中心+科技示范户(枇杷种植乡土专家)”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建成了国家枇杷种质资源圃,年培育优质枇杷种苗20余万株。
在袁观强的带动下,通山枇杷种植户一下子增至近3000户,种植面积有3万多亩,其中大畈镇有1.8万余亩,产量有120万斤,形成了“户成林、村连片、枇杷满山野”的种植格局。
将“一季”水果做成“四季”生意
2017年以来,通山县连续三年举办盛大枇杷旅游节,吸引带动周边游客前来观光采摘,枇杷采摘收益突破百万元。但枇杷采摘期短、运输难、新鲜原材料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等问题依然制约着产业发展。
怎样把“一季”水果做成“四季”生意?袁观强对枇杷产业进行了“第二次革命”,从复合种养、引进深加工企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多管齐下,构建枇杷全产业链。
种植模式方面,合作社采取林下套种中药材、养殖“枇杷鸡”的模式,克服枇杷产业季节性短、亩均效益不高的短板。
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充分挖掘产品附加值。2019年,合作社引进八福康公司,结合传统丹方研发枇杷膏产品,产值2000万元;广东华星集团研发、生产高端枇杷酒和枇杷饮料,产值5500万元。
把枇杷产业与文化旅游相融合,新建休闲采摘园10个、保鲜库3个、现代农业田间学校1个,每年采摘游客达5万人次,带动当地村民发展50家农家乐,将枇杷季节性的生意做成了全年生意。
2018年5月,合作社投资300万元建成通山大畈枇杷星创天地,联合咸宁市商务局开办咸宁农特产品展示厅,建立“六位一体”的产业大数据平台,入驻企业8家。同时,联合咸宁市农业局、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咸宁市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服务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等,为咸宁农业发展储备人才。
“富水盈盈将山绕,村村枇杷满山坳”,大畈镇如今因小小的“枇杷”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镇”,“大畈枇杷”被农业农村部批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大畈镇大坑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枇杷示范村,“隐水枇杷”获评湖北省著名商标,大畈枇杷观光采摘园、板桥生态观光采摘园获评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三品一标”认证枇杷企业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而今,选择回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就像袁观强说的那样,“打工只能富个人,办企业才能富乡亲。我希望更多的能人回乡,一起壮大枇杷产业,让更多的通山农产品实现‘种在通山、卖在全国’的目标。”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