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红色文化研究会调研龙燕区第一个党组织南洞党小组

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明静湖)龙燕区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一块革命热土,这里的人民为革命作出了极大牺牲。由于过去隶属阳新,有关史料记录较为简略。为了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助力乡村振兴,6月15日,县红色文化研究会顾问团领导孔帆升、研究会会长叶文钦等一行来到燕厦乡南洞村进行调研。

调研组一行在南洞村委会办公室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由燕厦乡党委宣传委员沈靖主持,顾问团成员王振华、吴世湖就党史中关于南洞的革命历史进行了讲解,会员张长征就红三师一部在南洞与国民党部队发生遭遇战一事进行了介绍。1925年夏,我县早期共产党员华鄂阳受组织派遣,回到燕厦发展党组织,他带着《共产党宣言》来到南洞,将加入“红江会”的郭伟钦及当地进步青年李世英、郭宏兴、杨必成发展为中共党员,并成立了龙燕区第一个党组织,即南洞党小组,由郭伟钦任党小组组长。年冬,成立燕厦支部委员会,郭伟钦当选为党支部书记。由此点燃了龙燕区革命火种,他们开展禁烟禁赌、宣传放足剪发、破除迷信,向土豪劣绅开展斗争,革命运动如火如荼。1926年,国共合作,郭伟钦担任四源乡党部书记,将土豪劣绅不义之财分给贫苦大众,没收祠堂庙宇公产,开办平民教育,大得民心,引起了当地豪绅们的恐慌。当蒋介石叛变革命,夏斗寅叛军到通山,豪绅们纷纷卷土重来,勾结夏部逆军。对南洞党组织进行残酷镇压。郭伟钦身先士卒,与叛军进行了生死决战,战斗取得了胜利,而郭伟钦献出了三十六岁的生命。

当地老同志李传高、李传豪、郭衍信及郭盛欢同志就祖辈们言传身教的历史进行了述说,五次反围剿后,周边成为白区(国民党统治区),南洞变成革命港湾,成为有关部门的临时驻地。如后方医院迁到南洞山,保卫局迁到上谭塆,北路指挥部迁到上新屋,鄂东南银行先迁到赤窝再迁到大窝垅,龙燕县和龙武区苏维埃政府迁到大屋基。有首歌谣道出了当时情景:“南洞是府,岭背是县,大屋基是金兰殿。”

叶文钦就继承先烈遗志,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编写红色书刊,做好红色宣传方面进发表了意见。

孔帆升认为,燕厦区革命历史可歌可泣,我们不能忘记燕厦人民曾经的牺牲,要让世世代代牢记燕厦光荣的革命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珍惜和平环境,为建设好我们的家园、建设好我们的国家而奋斗。

南洞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家新,村委会副主任郭文威,妇联主任邓细果参加了座谈。座谈会后,调研组还考察了郭伟钦故居、大屋基革命遗址、禾场屋战役遗址等。

(编辑:谭茜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