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三民”实践活动系列评论①】 基层小笔记 为民大情怀

一次实实在在的进村入户,搭起一座干群“连心桥”;一本小小的《民情笔记》,彰显着一份浓浓的为民情结。通山县在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中,以党员干部人手一本《民情笔记》为切入点,促进实践活动落实落地落细,得到群众的信任与称赞。

解民忧,首先要察民情。干部要服务好群众,首先必须了解群众,对群众的生活冷暖、生产困难要成竹在胸。只有这样,才能在为民服务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确保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民情笔记》就是干部服务群众的“活字典”“方向标”“警示牌”。由于干部把下基层了解到的情况记录在册,哪一位群众有什么需求?哪一个家庭有什么困难?哪一家企业需要什么帮助?这些就像一份无声的责任书,时时提醒着党员干部不敢拖延懈怠,时时催促着党员干部尽快落实回复。

基层是党员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最好课堂,也是领导干部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最大考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倡导并带头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百姓心声。在正定时,三年内骑着自行车跑遍所有公社和大队;在厦门时,一次次上高山、进海岛、下农村、入农户,骑自行车跑企业、坐拖拉机进大山;在宁德时,大力倡导“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工作制度,一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三进下党”。

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其目的和宗旨就是要进一步厚植为民情怀。近段时间以来,通山县党员干部或走村串户嘘寒问暖,或蹲在田间地头与百姓促膝谈心,或深入企业细心把脉问诊,把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详尽地记在《民情笔记》上,并逐步切实加以解决。

这种在思想上、感情上牢记群众、贴近群众、深入群众,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仔细研究,入脑入心,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及热切期盼不回避、不推诿、不敷衍,能办的马上办,需要一定时间、多部门协调解决的形成合力抓紧办,不能办的做好解释工作,最终使《民情笔记》中记录下来的问题一一得到回应,一一得到落实。正因于此,《民情笔记》才最终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芬芳;为民敢担多大责任,笔下才有多厚深情。

(特约评论员 廖双河)

(编辑:徐微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