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突破发展瓶颈 通山小枇杷“长成”大产业

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罗世喜 通山台 王贤波 通讯员 郑梦溪)枇杷是通山县的特色产业,种植历史悠久,过去因储存难、市场销售不畅、产业链低端等原因,产业难以做大。近年来,通山县引导农户改良品种,引进龙头企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今,小枇杷已“长成”兴县富民的大产业。

5月30日下午,通山县大畈镇大坑村种植大户袁知礼的枇杷园里,满山遍野的枇杷树上挂满了橙黄的枇杷果,袁知礼和2名工人正在果园里采摘枇杷。

袁知礼

通山县大畈镇枇杷种植户

今年果实又大又好,客人来买得又多,效益大概10来万。

种枇杷能产生10多万的收益,这在过去,袁知礼做梦都不敢想。袁知礼说,他种枇杷已有20多年,过去受品种、市场、储存等诸多因素影响,种枇杷并不挣钱。有一段时间,他曾南下广东打工。改变发生在2016年,家乡枇杷产业的发展势头让袁知礼坚定的回乡,他改种白玉、冠王、大五星等精品枇杷,面积由原来的十几亩扩大到现在的80亩。

袁知礼

通山县大畈镇枇杷种植户

原来,有枇杷没人要,卖不出去 ,现在就好了,我们合作社在外面把市场打开了,种的枇杷还是有价值的。

通山地处幕阜山脉腹地,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枇杷种植。该县种植枇杷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在该县主产区大畈镇,枇杷产业虽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但也遇到了诸多发展瓶颈。

徐良开

通山县大畈镇党委书记

大畈枇杷走过一个很曲折的发展道路, 品种不优,保鲜很难,规模也没有上来。县委县政府对这一块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大畈要走三产融合之路,特色发展之路。

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通山县充分挖掘枇杷的价值,推动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组织化的方向发展。在枇杷主产区大畈镇,当地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农户改良品种,扩大种植规模。

徐良开

通山县大畈镇党委书记

我们以合作社、枇杷协会为平台为抓手,对农户品种改良、技术推广,我们也出台了一些产业奖补政策,有枇杷果苗无偿种植,有送科技上门,还有一些配套奖补资金支持,所以整体上我们种植的积极性和规模都上来了。目前我们全镇规模已经达到2.4万亩。

做大产业的同时,通山县还着力引进枇杷精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如今,全县已引进枇杷产品加工企业3家,成功开发出枇杷膏、枇杷酒、枇杷饮料、枇杷花茶、枇杷肽、复合枇杷片等深加工产品。在大畈,总投资1.1亿元的枇杷冻干加工生产项目刚刚进入试投产阶段,该项目采用真空冻干技术将枇杷鲜果做成冻干,可使鲜果的附加值增加3倍。

王清

通山大畈枇杷冻干加工生产项目负责人

冻干技术咱们都知道在药品里面是最前段、最高端技术,它是稳定性最好的。现在运用到食品上来,就是保持它的原形状原营养几乎达到98%以上。

通过真空冷冻技术,枇杷鲜果还能做成冻干粉。这家公司未来还计划生产枇杷味的蛋糕、酸奶、冰淇淋等产品,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

王清

通山大畈枇杷冻干加工生产项目负责人

我现在一天要用鲜果2.5吨,天天这样生产的话一年要用600多吨。我现在把它做成轻便、快捷、营养、健康的,把销路打开,它可以卖到全世界。

通山县还坚持走农旅融合的发展之路,鼓励群众建设枇杷采摘园,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政府连续四年举办大畈枇杷旅游节,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通山县枇杷现有栽培面积3.8万亩,从事枇杷种植农户4700多户。2021年枇杷产量2.12 万吨,产值1.91亿元,枇杷产品加工产值0.46亿元,枇杷产业规模效益位居我国中南五省第一。

杨奇

通山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

未来五年啊,我们力争将通山打造为世界枇杷公园,华中地区现代枇杷产业,一个产值过20亿元的产业园,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为全国枇杷行业的典范和标杆。

(编辑 余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