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9日,一名26岁的年轻患者陈某在县体育中心打篮球,由于有眩晕史,突发心律失常,心率高达250/分钟,高于正常人的三倍多,120急救车送患者到达医院时,已经昏迷不醒,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已经是晚上10点,ICU值班人员担心发生意外,只好拨通了正在家中休息的郑主任电话。
时间就是生命,救人如救火,短短几分钟,郑主任满头大汗,急匆匆地跑进ICU,电除颤,气管插管,上氧气,输液,一系列急救措施下来,终于把患者陈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那天深夜,当陈某努力睁开眼睛苏醒的时候,郑主任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属。患者家属情绪非常激动,一把拉住郑主任的双手,“真不知怎么感谢你这个大恩人,如果不是你及时赶来,后果不堪设想。等天一亮,我们要准备个红包,还要买点礼物表示心意,另外给你送来一面锦旗……”
“不……不……不,我是一名医生,更是党的干部,红包、礼物、锦旗这些都是不允许的。只要病人好了,我比什么都高兴。”郑主任一边耐心地解释,一边神情疲惫地慢慢脱下早被汗水湿透的工作服,然后静静地离开。
通过这次救治,患者一家人被郑主任高超的医术和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以及廉洁为民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如今都把他当作最信任最要好的朋友来交往相处。
其实,作为白衣天使,如果说医者仁心、治病救人只是一种本职使然,那么淡泊名利、医者廉心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高尚情操。而对于郑主任来说,患者将他当作亲友看待的不只是个例,下面请大家听一听他“三拒红包”的故事吧。
那是2016年的春天,一名70多岁的女患者被紧急送进了ICU,经过确诊,是极具传染性的甲型流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H5N1禽流感病毒。当时,郑主任冒着有可能被传染的风险,毫不犹豫地担起这副重担。记得他只说了短短一句话,“有我在,大家不要怕!”
然而,病人家属却放心不下,特地找到郑主任,还暗地里递上一个大红包。为了让患者家属放心,郑主任将红包替患者缴纳了住院费。
接下来,整整两个月的隔离治疗,直到这名女患者的病毒检测结果由阳转阴。在这段时间里,科室的每一名医护人员都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小心翼翼地为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郑主任更是全天24小时吃住在科室里,细心照料病人,签字,拿药,治疗,观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患者家属”。
此时,家属除了电话询问,什么也做不了,实在过意不去,就特地守候在郑主任回家的路上,趁没人的时候,硬生生塞给他一个大红包。
郑主任当场一口拒绝,他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没有什么值得感谢的,再说我还是一名预备党员,别说是接受红包了,就连请客吃饭都是违规的,希望老伯你多多理解和支持。”
又过了一个月,患者病情痊愈,需要做出院前的最后一次复检。办完手续,患者家属趁着大家不注意,把红包放到郑主任办公室的抽屉里,心想这样他总会收下吧。
很快郑主任发现后,不仅将红包如数交还患者家属,还多了两百元,说是给老人家买点东西滋补身体。当时,老伯热泪盈眶,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事后他逢人便说,你们看这红包纸都磨毛了都没送出去,自己活了大半辈子真没见过这样好的医生,医术好,心眼更正,不但不收红包,还反而倒贴了。
郑主任作为ICU科室创建人,曾毕业于华科大同济医学院硕士的高材生,8年前在家乡医学事业最需要人才的时候,放弃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知名医院的优越待遇,毅然选择了家乡,带着青春和热血,又回馈给这片深情的通山土地。
回想这8年,医院ICU在郑主任的率领下,一切以病人为主,减轻病人负担,节省救治费用,平均每年接诊人数超过500例,患者存活率达到95%以上,日均费用严格控制3000-5000元,这些数据在国内县级医疗行业中算是相当罕见的。
这些年来,郑主任吃住几乎都是在科室里,没睡过一天安稳觉,平时和科室同事一起吃方便面和快餐,就连自己办公室里的沙发破了都舍不得换,还一直把科室的每个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每年的护士节、医生节以及其他节假日,都是他自掏腰包请大家吃饭,工作中更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通讯员 寥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