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屈乡岁月长

没有人见过龙,屈原故里的秭归人却坚定不移地说,世界上肯定有龙,而且就在我们屈原故里秭归。

秭归人心中的“龙”,没有腾云驾雾的神奇,钻天入地的诡谲,更没有张牙舞爪的粗狂。屈乡人的“龙”十分具体,十分朴实,十分生动。具体得只是一根根修长的杉树,朴素得只是一条条轻盈的小舟,鲜活得能让人热血贲张。

千百年来,在令人哀婉的农历五月五,秭归人都会把寄托哀思的“龙”请出来,在奔涌的峡江上,以最为宏大的场面,举行最为深切的祭祀,万人呼唤“我哥回”,期盼屈原回故乡!

屈乡人坚信,如果没有屈原,“龙”就无所附丽,更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传说是缥缈迷离的,而因为与屈原连到一起,就有了凄婉动人的无限魅力。

相传“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为了家国百姓,置自己功名利禄甚至生命于不顾,欲挽大厦将倾之颓势,不惜冒犯君王请命。可恨奸佞当道,忠贞为世俗所不容,被放逐于汨罗江畔时,闻知国破山河碎,毅然决然舍生取义,以自己高贵的生命警醒世界。于是有了“汨水怀沙千古遗恨”的哀婉,“归山枕岫万世流芳”的绝唱!

汨罗激起千重浪,悲情随风传故里。屈乡人闻知噩耗,决定要让自己的赤子魂归故里,免除漂泊异乡的哀痛。汨罗与归州相去万里,要让屈原魂归故里,必须借助“龙”的神力。于是,乡亲们不舍昼夜,以意念中的“龙”为形体,打造出数十条轻盈如风的小船,星夜兼程,直奔汨罗。

汨罗江里,“龙”纵横穿梭,不见屈原。屈乡人肝肠寸断,啼血而呼:魂兮归来兮!悲风低回,汨罗无言。屈乡人发誓,自兹之后,归乡的子子孙孙,年年断肠日,一定要划着龙船,寻找秭归人最优秀的儿子,直到屈原大夫魂魄回故里。

“龙”从此成为了屈原故里的精神符号。

传说终归是传说,且关于“龙”和“龙船”的版本太多,但是有几个事实却不容置疑。在屈原沱划龙船为屈原“招魂”,起源于唐代。中国最早有据可考的屈原祠,建于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在屈原沱临江而立的屈原祠,距归州千年古镇东约3公里。惊涛裂岸的长江破峡穿空,呼啸而来,仿佛为了敬重和凭吊屈原,在屈原沱徘徊不去,形成了一个宽谷,为屈乡人年年岁岁划着龙船为屈原“招魂”,构筑了舞台。

在屈原祠临江而立之前,屈乡人就有年年在屈原沱祭祀屈原的习俗传承。有了屈原祠,祭祀的规模更大,仪式更为完备,场景更为集中。岁月流传中,屈乡人在“游江招魂”的基础上,注入了竞技内容,使之原本只为祭祀的活动,演变为竞技活动,并在华夏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

进入每年农历的四月尾五月初,“龙”就以鲜活的形象奔走于峡江岸边的乡民聚落中了。去年参加过活动的龙船,被重新打磨修缮,涂上了通体透亮的桐油;桡夫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走在大街上也伸胳膊踢腿地比划动作;女人们开始泡糯米,磨雄黄准备雄黄酒;小孩子来到沟边田坎,寻找自己最为中意的五月艾。一切都在神秘氛围里,有序进行着,只等五月初五那个庄严时刻的到来。

五月初四的晚上,峡江岸边的人家,注定是不眠之夜。碧绿的箬竹叶包好了粽子,肥瘦正好的腊肉嗞嗞地香着,装雄黄酒的瓦罐搬出来了,小孩子的镰刀也锋利了。

天边开了“亮口”,小孩子就一声不响嗖嗖地扑进了五月艾的梦里,刷刷地割回带着露水的五月艾。大人们说过,古书上有屈原的话“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句),讲的是屈原喜欢将五月艾圈成“帽子”,还在上面插满山花,行走在故乡的大地上,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眷念。

五月艾被大人分成若干份,用红绳子系好挂到了门楣和窗户上。汉子们早已喝了一小杯雄黄酒,吃了腊肉和粽子,身上的力气正嘎嘎作响。母亲也为孩子们准备好了吃的东西,让他们去屈原沱尽情开心一整天。

五月初五的屈原沱,是人的山,人的海。三山五岳的乡民,竹篮里都装着清香扑鼻的粽子。祭拜仪式在屈原祠里举行,一条条参赛龙船的龙头,齐刷刷地陈列在屈原像前,香烟袅绕中,桡夫子们庄严地静默着,心中默念着“孤忠”“流芳”,默默与屈原对话。

静默中,每个龙头的眼睛被主祭用朱砂晕染了。鞭炮声平地而起火爆而热烈,龙头从屈原祠里被桡夫子们抬着,鱼贯而出,直奔屈原沱里那些等待的龙船。“耍头人”把龙头装好,桡夫子们从龙船两边翻身上船各就各位。一声锣鼓轰响,领头的长者带领着十数条或者几十条龙船,开始了“游江招魂”重头戏。

行进在屈原沱的龙船,形成了一条长龙阵。突然间,领头的长者撕心裂魄大放悲声:“三闾呀大夫哟听我讲啊”,与此同时岸上的观众,水中的桡夫子,同声唱响了“招魂曲”:三闾呀大夫哟听我讲啊,你的呀魂魄不可向东方,东方有魔鬼高万丈,人到那里心受伤;你的呀魂魄不可向西方,西方有流沙千万里,流沙滚滚人遭殃;你的呀魂魄不可向南方,南方有大蛇和大蟒,虎豹豺狼把人伤;你的呀魂魄不可向北方,北方有冰雪盖天地,草木不生万物丧!三闾呀大夫哟听我讲啊,安安然然回故乡,故乡百姓敬重你呀,永远伴你度时光……

“招魂”声声,遏云止水;江风哀鸣,泪湿衣襟。乡亲们一边为屈原“招魂”,一边把粽子丢入江里,犒劳历尽千辛万苦,驮屈原魂归故里的神鱼。

结束了这些庄严而盛大的仪式,人们最期待的龙船渡江竞技活动,就在紧锣密鼓中开场了。传统的屈乡龙船竞渡,桡夫子们不仅要斗力,更要斗智,在穿越峡江危机四伏的急流时,既要让自己的龙船占到最好的水位,又要把他人的龙船逼上绝境。这是一柄双刃剑,一旦“借”到机会,很快就会胜出,稍有闪失则会把自家的龙船赌个底朝天,桡夫子落水,龙船随波逐流。

斗力斗智的最大看点,是“耍头人”的绝活。每条龙船船头有一块宽不盈尺的甲板,“耍头人”兀立其上吹着哨子,手握一柄祧桡上下翻飞舞动着,指挥桡夫子们向江对岸奋力击水。几条龙船齐头并进的关键时刻,有绝活的“耍头人”突然凌空而起,一个筋斗翻过来倒立在龙头后面,两只脚在空中表演出让人眼花缭乱的花式动作,其他船上的桡夫子稍有分神,手中桡片的分寸就乱了,眼睁睁看着有精彩表演的龙船夺路而出。

屈乡的五月五龙船竞渡活动,历史悠久而盛名在外,让历代文人骚客心仪。他们呼朋引伴流连归州,只为一睹盛况并留下精彩的诗章。其中南宋诗人陆放翁的诗,摹写得最为精彩传神:“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

孤忠流芳去千年,龙腾屈乡岁月长。

当年为寻找屈原而诞生的“龙”,引领着屈原故里人上下求索风生水起,创造出一个个耀眼的辉煌。在《橘颂》的音韵中,秭归成为中国第一脐橙县;宜昌成为中国的“蜜橘之乡”“诗歌之乡”“漂流之都”;传承千年的秭归端午活动,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龙舟拉力赛”将成为国际龙联的经典赛事……

屈平乡国逢重五,天翻地覆龙腾飞!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