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九成老年人有足部疾病,你的“第二心脏”还好吗?

足为人体的精气之源,保障双足健康,气血传导通畅,营养才能顺利送往身体各个器官。因此,足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2019年发布的《中国老年人出行与足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我国89%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疾病。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双足?

持续足跟痛,最好去正规医院

俗话说,“树老根先枯,人老脚先衰”。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足部的保健和治疗,足部的穴位及各反射区域与身体的五脏六腑相对应,与人体各个脏器的健康密切相关。

郑州市民刘先生今年72岁,数月前他感到足部疼痛。

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去了附近的一家足疗店进行穴位按摩、中草药的熏洗。多次治疗后,其疼痛确实得到了缓解,但没有得到治愈。

河南省骨科医院骨关节病非手术疗法研究治疗中心主治医师张云飞告诉记者,足疗是通过刺激脚上的穴位,再加上中草药的水煎液对足部进行熏洗,能够促进足部经络气血运行顺畅,调节内脏功能,疏通经络,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和免疫防御能力,从而使人体保持健康生理状态。

图片来源 pexels.

市面的足疗店给客人提供脚部按摩,可以加快足部的血液循环,放松心情以及改善睡眠等,能够起到养生保健作用。

但这种脚部按摩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一些疾病,市民要想治病还是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咨询专科医生。

后来刘先生到专业医院治疗,通过CT等检查,确诊为足底筋膜炎。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刘先生终于恢复健康。

我国89%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疾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双健康的足带来的是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生活。现代生物力学表明足部健康已经超越了足的本身,影响到了人体的各个方面。

张云飞表示,健康的足具有发育良好、外形匀称无畸形、足趾圆润无变形、趾甲饱满红润、皮肤光洁、无溃烂、无皲裂、无厚茧、无鸡眼、无异味和臭味、活动自如等特点。

常见足病有拇外翻、高足弓、扁平足、足底筋膜炎、跖痛症、足跟痛、糖尿病足、鸡眼、囊肿等。

据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5年足病流行病调查”显示,我国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患足病,在成年人中,比例更高达3/4。

儿童脚部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中国儿童脚部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的健康脚型只达到30%左右,已成为儿童足病的高发国家。

事实上,我国的畸形脚发生率逐年增加,出现了足弓的平坦化趋势,并且严重趋向低龄化。

河南省中医院骨病一科主任史栋梁介绍,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与四肢。

一个人只有筋骨强健,才能轻劲多力。一但肝肾亏损,就会出现筋骨萎软、筋脉纵弛,步履维艰。

故古人有“肝肾亏损筋骨软、脾胃虚弱衰始然,树枯原于根先竭,人老方从腿先衰”之说。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行、走、跑、跳,主要靠双下肢的肌肉、骨骼的力量支持。

抬腿踢脚活动是锻炼双下肢的肌力(尤其是大腿股四头肌的肌力),肌力强健,行走才能步履稳健、轻快有力。

足部保健谨记适度原则

史栋梁呼吁,市民平时要多多关注脚部健康,日常生活中要从细节出发,尤其是女性最好不穿、少穿高跟鞋,平时要选用宽松些的软底鞋子。

他建议市民可根据个人情况,练习八段锦等,做踮脚尖运动,以锻炼踝关节和小腿肌肉,增加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的张力。

图片来源 pexels.

张云飞从以下四个方面为我们保护足部健康做了阐述:

劳逸结合

足承载全身重量,承担行走和站立的重任,影响着全身的筋骨平衡和健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劳逸适度,合理起居,避免劳损,科学养护,保持双足健康。

防寒保暖

俗话说“寒从足起”,因为足位于人躯体的末端,离心脏较远,血液的供应较少,加之足的表面脂肪层较薄,保温能力较差,足部的皮温相对较低等都是足部畏寒的原因。

加之足部是贯穿上下、沟通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要冲,足部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着周身的气血运行、脏腑协调与生命活动。

“温则使通”,所以防寒保暖是足部养骨的重要原则。

适穿鞋袜

鞋的选择与足的保健有重要关系。

鞋子对足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着直接的影响,穿着不当可导致足部生物力学失衡,还可直接磨损足部。

穿鞋的原则是柔软舒适,切不可盲目追求时尚,如穿着尖头鞋、高跟鞋等而伤害足部,影响功能。选择合适的袜子,以棉质透气的袜子为主。

加强日常养护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双足清洁,定期修剪趾甲,保持趾甲长短适宜,不要挖甲槽,每天温水洗脚,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选择合适的鞋袜,爱穿高跟鞋的女士要注意避免经常穿同一高度的高跟鞋,避免穿高跟鞋长时间步行。


来源:大河健康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