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老物件上千件!天门这家农民博物馆火了

天光微亮

照料完家门口六分花生、黄瓜田后

天门市渔薪镇的农民杨存贵

拍拍身上的泥土

便溜达到数百米外的老宅

打开大门迎接游客

5月19日,天门渔薪农民博物馆馆长杨存贵在讲解水车使用方法。新华社记者 王天宇 摄

“博物馆馆长”是今年79岁的杨存贵的另外一个身份。9年前,他倾其所有,将自家老宅翻新改建,挂上“天门渔薪农民博物馆”的牌匾,开起了一家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小型博物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墙上挂着、空中吊着、地上摆着……200余平方米的宅子里,杨存贵收藏了上千件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农具与生活用品。其中一间房的墙边,还立有一排石碑,刻着由他子女们撰写的长达万字渔薪农民简史。

“很多乡亲们在过去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现在都不再使用了。这些老物件凝结了前辈们的智慧,更承载着乡村的发展变化,但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了。它们应该被记录和保存下来。”谈起创立博物馆的初衷,杨存贵说。

2013年前后,随着周边村民修缮旧民居、搬进新楼房,越来越多老物件被当作废弃物扔掉,让杨存贵坚定了开家农民博物馆的想法。

他在家门口贴上长期收购老物件的告示,得空时也经常去周边村子打听、收购物品。“乡亲们都很支持我,主动把家里不用的老物件送给我,还有不少广东、黑龙江、河南的朋友也给我寄过粮票、银圆等。”

走进博物馆后院,看着琳琅满目的农具与生活用品,杨存贵眉飞色舞,逐一介绍起来。

“这是石磨,用来把大米、小麦、黄豆磨成粉或者是浆。改革开放以后,大家出门就可以买到很便宜的豆腐、豆浆,慢慢就没什么人用了。”他说。

“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人拉犁。双手握住把手,拖着在田里走,就可以翻土、松土了。”随着杨存贵的展示,他手中的老家什吱吱呀呀地响了起来。“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件农具,直到现在我都在用。”杨存贵说,由于他的几分田分散在不同地方,面积太小,无法使用机器耕作,这些老物件也因此一直在他手中发光发热。

截至目前,已有近2000名游客参观过杨存贵的农民博物馆,还有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到此集体参观。

“我会一直坚持把博物馆开下去,不断收集更多品类的老物件、新物件,更加全面地记录农民生活的变化。”杨存贵说。

来源:天门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