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起,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策划推出系列报道《与打工者同行》。连续多年,记者分赴全国多地,和在外务工的湖北老乡们同吃同住,体验他们背井离乡的不易以及打工求职的艰辛,引发极大反响。20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打工者”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与打工者同行》系列报道关注的群体也趋于多元化。
如今,90后、00后逐渐成为职场的主力军,年轻一代打工者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个人对工作、生活的诉求较以往都有了新变化。今年,我们聚焦已经走上台前的“95”后,从这些年轻人的选择中,触摸他们青春逐梦的情怀,探寻个体奋斗和家国梦想的融合之路。
仙桃市劳动就业局人力资源市场二楼大厅,每个月一次的线下招聘会就在这里举行。王桂红常常亲自上阵,在招聘会现场给求职人员推荐岗位。作为仙桃市劳动就业局副局长,哪个企业缺人,什么人适合什么岗位,她心里门儿清。
王桂红在帮求职者介绍工作
王桂红介绍,在今年3月20日之前,市劳动就业局重点对仙桃288家规上企业做了一次用工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全市的用工缺口大概在4500人左右,缺工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无纺布和电子企业。
位于江汉平原的仙桃市是中国百强县,食品、电子、服装、无纺布等是其主导产业,当地招工难尤其是招年轻人难的现象一直存在。
王桂红回忆到:“前不久去毛嘴服装产业园调查的时候,服装产业园的负责人跟我们说,园区里30岁以下的服装产业工人,上机、上生产线干活的话几乎没有,最年轻的都是30大好几岁、40岁了。”
仙桃的纺织企业难见年轻人
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一线难见年轻人,年轻人都去哪里了?湖北省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一级主任科员胡其望拿出了厚厚一沓材料——持续16年监测的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据。
他表示,从农民工的角度来讲,95后、00后的比重是很小的:“很多00后已经不是传统农民工这个概念了,有的根本都不是农村户籍,有些人买房子、念书什么的都迁出来了。像80后、90后这一块的年轻人,现在从事快递物流这种新业态,灵活就业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因为会相对自由一点。”
在湖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明看来,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用工不平衡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是我们社会结构的变迁,结构变化以后,也促进了我们城乡融合,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一体化发展。就业选择从最初的生存型转为了发展型,务工人员不再是仅仅关注物质层面的吃饱喝足。”
张明从2007年开始关注研究务工人员,她说,企业如果只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招工,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湖北腾飞人才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民营人力资源机构,业务遍布全国多地,市场部总监黄露从事人力资源工作11年,她对此十分认同:
“现在年轻人找工作的要求高了,除了薪资待遇、福利这块要升级,还有一些配套的生活措施也要升级,要看你能给蓝领员工提供什么样的生活保障。针对蓝领,还要有一个培养链和一套完善的培养计划,如果没有这些,那企业招工的形式肯定不会特别乐观。”
湖北腾飞人才承办的招聘会现场:图片来源网络
腾飞人才开办了一个技能培训学校,黄露坦言,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市场培训需求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她说:“前两年我们就业培训这一块,涉及到的更多是叉车、电工、焊工这一方面的培训。而这几年,特别是2020年疫情以后,我们现在最火的培训就是新媒体培训,教人怎么样直播带货,怎么样在家里就能赚钱。”
年轻人就业观念在改变,人力大量流向快递、网络直播等灵活就业形态,这种情况是喜是忧?劳动密集型企业持续缺人,实体企业如何为继?对年轻人来说,什么才算一技之长?问题很现实也很重大。
破题需要多方发力。
为了让更多务工人员来到仙桃、留在仙桃,2020年以来,仙桃市多措并举:推出政策优惠组合包,“一对一”地服务企业;定时开展网上招聘会从全国各地揽人;和云南、贵州等省及省内恩施、丹江口等地开展劳务协作,扩大招工覆盖面。仙桃市劳动就业局副局长王桂红说:“我们会利用各种渠道,只要哪里有招工就业的活动,只要有这样的资源,我们的触角都会伸到那里去。”
武昌一美食城外停满了饿了么的电单车
依托互联网生长的新就业形态主体也在探索。饿了么平台骑士运营部负责人陈艳霞介绍,他们已在全国推广配送员技能提升培训,去年,全国就有超过一万多名蓝骑士完成了课程学习:“我们拓宽了骑士的晋升通道,去年全国有两千多名蓝骑士晋升为配送的站长、队长、讲师和代教师。”
更高层面来看,通过劳务品牌带动城乡劳动者高质量就业已经成为共识。今年3月25日,湖北省人社厅联合20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劳务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一系列举措,真金白银支持各地培育壮大特色劳务品牌,比如监利面点师、潜江龙虾工等市场价值显著的特色劳务品牌。湖北省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一级主任科员胡其望说:
“我们现在有一个认识,叫做技能靠竞赛,就业靠品牌,就是要靠全国性的各种技能大赛、事业性的比赛来推动,来搅活这一滩水。同时,我们还要把基础劳务品牌化,品牌劳务产业化。”
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挑战和机遇已经显现。
多方数据显示,随着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返乡回流。4月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就显示,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人数增加最多,比上年增加344万人,增长5.5%,共6571万人。
湖北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成认为,这些回流的劳动力,很多人在外打工多年,大都具有一技之长,完成了从农民到熟练工人的转型,留住他们,是长久之计: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随着中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的回流会越来越多。这种深层次变化,恰恰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运行大逻辑的现实反映。对政府和企业来说,要让这些人回得来、留得住,还需要创造更多的条件,提供更好的保障,让他们身安更心安。”
来源:湖北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