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荆楚风采】通山易立科技:恪守匠人精神 实现产业报国

云上通山报道 :(全媒体记者 阮翀)初夏时节,天空放晴,清清的横石河倒映着片片厂房,河畔的易立科技通山有限公司正有条不紊地生产作业。随着国内疫情的持续向好,企业产能也在不断提升,各地订单也将陆续回归正常,为实现全年生产销售目标而努力迈进。

公司董事长朱容易带着记者走进生厂车间,几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看着机器的轰鸣声与穿梭忙碌的工人,一点也看不出30多年前这还是一个已经破产的乡镇企业,只有老式厂房外墙的红砖依然见证着企业沧桑与变迁。

1970年,公司董事长朱容易便就业于县国营造纸厂任职技术骨干。通过多年的工作学习经验,1988至1990年朱容易被调任至横石潭镇担任镇党委副书记并兼任鄂南造纸厂(原易立科技通山有限公司前身)党委书记,负责乡镇企业的管理与发展。为了发展壮大造纸厂,朱容易毅然决然地要求停掉自己的行政工资,背水一战,全身心地埋头工作在企业和生产车间里,在他的带领下鄂南纸厂两年内由一条线迅速扩张至三条生产线,品种涉及牛皮纸、条纹牛皮纸、砂纸原纸、双胶纸等产品,九十年代初至中叶使鄂南造纸厂成为通山明星企业红遍鄂南红遍荆楚大地。

九零年代中后期,随着朱容易的职务的改变,加上市场经济潮流的冲击,县乡纸业也在改革大潮冲刷中走向没落,只有那一幢砖混结构的厂房在诉说着曾经的火红岁月。

期间,朱容易辗转于行政、国企之间多地任职,也曾辞掉工作并在武汉创办了山打士特种纸有限公司。2003年,初心不改,一心做实体的朱容易果断放弃了武汉的纸业公司,回到横石潭镇投资140万元,重新激活那个自己曾经倾注多年心血的乡镇企业,并正式更名为易立科技通山有限公司。

自全新的易立科技通山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在朱容易的带领下,公司一步一个脚印地抓生产、搞研发、督环保。至2010年,企业淘汰所有老旧设备,由最初的一条生产线发展成为四条生产线,企业面积由原来的那幢小厂房发展到占地面积近20亩,员工也由当初的二三十人发展到现如今的170多人,累计投资达5500万元的规上公司;公司与湖北科技学院合作创立咸宁市高品质特种纸开发校企联合创新中心,并成为校研合作基地,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了严控造纸业的水污染,企业专门斥资建设污水处理系统,与镇区生活污水分开处理,并通过在线仪表实时监控中水中的COD(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pH值等水质指标,保障排放水质的稳定达标。

如今,公司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不断强化成果转化应用,现已发展成为一家专业研发生产特种工业用纸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包括绝缘纸、强力砂带原纸、强力电子传输纸和军工中性包装纸等四大系列,年产量可以1.5万吨,产值达八至九千万元,拥有实用专利14个,发明专利2个,成为通山县重点企业和纳税大户,各类产品更是销往国内外重大城市。

年过七旬的易立公司董事长朱容易说,由于近年疫情影响,如今公司只发挥出70%产能,下半年将产能恢复到90%以上。未来五年,易立科技通山有限公司将稳步提升产能,力争将产能推至5万吨,产值达6亿元,实现税收一千万元以上。等哪一天自己干不动了,企业将与上游上市公司合作,继续发挥自研专利的效益,为国家造纸工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置身乡镇,初心不改;春华秋实,砥砺前行;从初始的乡镇小作坊,到现在的湖北省隐形科技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易立科技通山有限公司用几十年的时间,秉承匠人精神,并通过转型升级,逐走向了光明坦途。

编辑:谭茜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