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邱承良)截止目前,黄沙铺镇已摸清红色遗址遗迹66处,其中开国将军旧居4处(含彭德怀旧居关房寺)、黄沙籍正县级以上领导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故居6处、县级以上党政军机关驻地遗址25处、县级以上党政军7次重要会议会址4处、红军服务机构驻地遗址8处,发现革命文物8件、无碑无名革命烈士群冢1处、战役遗址1处,査出横路战役红军失散人员2人及牺牲人员10余人,红色遗址遗迹调査摸底工作初见成效。
近3个月来,黄沙铺镇委镇政府把红色遗址的调査摸底工作作为打造“红色小镇”的一件大事来抓。自2月23日开始,拨专款、派专车,组建专班人员对照县老促会提供的素材,结合《通山人民革命史》、《通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通山县志》、《阳新县志》等资料,深入全镇各村(社区)自然湾,走访老干部、老党员、老同志100余人,对全镇红色遗址遗迹进行全面调査摸底,通过反复调查核实,不但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而且发现了大量的革命文物,这些革命文物的出现,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邱承后、邱承伟烈士合茔墓
一是发现“二烈士合茔纪念碑”1块。这是目前在黄沙发现最早的一块革命烈士墓碑。该墓碑位于黄沙铺镇泉塘村白果树湾下边林。据该湾老人回忆和墓碑、族谱记载:邱承后、邱承伟,同于1902年出生,同于1928年春参加革命,因有文化被安排在乡农会做宣传工作,到各自然湾的大门两侧书写红色标语,同于1929年7月19日被国民党地方民团抓捕杀害,由当地村民将2人合茔同葬。1984年同被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赵德行、阮班旦等老人回忆录
二是发现彭德怀亲拟挽联1副。据晨光村赵家垅赵德行、上新屋阮班旦等老人回忆:1930年6月彭德怀在赵家祠堂召开过“沉痛悼念革命烈士暨巩固苏区根据地会议”,并为会场主席台及大门、耳门亲拟了3副对联,仅留下“丹青铭竹帛,黄土盖英雄”1副耳门挽联。
▲鄂东南红色军医学校《护病学》医书
三是发现鄂东南红色军医学校《护病学》医书1本。据大冶市大基铺镇后畈村侯文四屋湾的侯长江来黄沙调查了解其叔叔、鄂东南红军医生侯盛长的下落时回忆:其伯父侯盛长1933年参加革命,由于侯盛长有医疗技术,被安排在通山的孟林参加鄂东南红色军医学校医务训练班学习,此后下落不明。侯长江等拿出了珍藏80多年的珍贵文物、侯盛长的学习笔记本《护病学》和《药物学》。调查虽然无果,却留下了侯盛长的学习笔记本《护病学》这一珍贵的革命文物图片。
这一珍贵的革命文物的出现,充分证明:1932年12月鄂东南道委迁兰田后,红军总医院在孟林(枫树颈)设立了鄂东南红色军医学校。
四是发现“红军武器两用刺刀”1把。该刺刀两面有槽,一边有刃,套筒有挂扣,既可以装到枪上用,也可以挂在身上作匕首用。据曾家山老人听父辈传:1930年6月,彭德怀来黄沙后,曾到曾家山红军轻伤员疗养所看望医护人员和红军伤病员,当时的疗养所是简易的茅棚,刺刀是20多年前在疗养所地下挖出来的。此“红军武器两用刺刀”物证的发现,充分证明:1929年10月红五纵队来黄沙后,在溜沙设立红军后方医院,并在曾家山设有简易的红军轻伤员疗养所。
▲红军武器两用刺刀
五是发现“大畈特别区第八区丁家堰农村合作预备社”公章1颗。据《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国家权力、银行资本与民国时期农村合作社的异化》一文载:国民政府确定推行农村合作运动之时,正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而进行的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从某种程度上讲,民国政府正是以农村合作运动“复兴农村”之名行打击共产党力量之实。1930年底,国民党集中重兵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的同时,陆续颁行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合作预备社章程》和《剿匪区内各省合作社条例》,并开始在这些省份迅速组建农村合作社。这些行动表明,国民政府主要依靠合作社来进行收复地区的农村重建。在这种背景下,鄂豫皖赣等省的农村合作社数量急速增长,体现了国民政府在这些地方利用合作社进行“农村善后”的政治和军事意图。
“大畈特别区第八区丁家堰农村合作预备社”公章的发现证明:国民党政府以农村救济的名义在黃沙丁家设立农村合作预备社,目的在于封锁黄沙苏区经济。
▲“大畈特别区第八区丁家堰农村合作预备社”公章
六是发现“咸宁黄仁区苏维埃政府收发科”公章1颗。据《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历史》载:1930年10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机关先后驻菖蒲塘…。又载:1930年冬县委将茶泉区改称为第一区,1932年4月为纪念革命烈士黄仁同志,遂将第一区更名为黄仁区。咸宁黄仁区与黄沙区毗邻,该章的发现证明:鄂东南各地区级苏维埃政府都设有“收发科” 的办公机构。
▲“咸宁黄仁区苏维埃政府收发科”公章
七是发现横路战役红军失散人员遗留子弹2枚。该子弹保存完好,长约8公分,弹身大部分显黑紫色,可辩识为铜质弹身。据红军失散人员梅生彬后人反映:1931年11月中旬,梅生彬参加了让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二打横路战役,红军一片一片的倒下,山脚下到处是尸体。该子弹的发现,证明通山籍红军战士大都参加了此次战役,绝大部分在横路之战中壮烈牺牲,存活者极少见。
▲红军失散人员梅生彬攻打横路时留存的2枚子弹
八是发现“三十六位无名烈士”安葬地1处。据梅田村刘时义、刘时能、高天堂老人讲:1937年春方步舟率红16师由咸宁转向大幕山,路经梅田黄鹰窠时,遭到白军新8师一个团的伏击,方步舟的妻子体部受伤被俘,有36位红军战士牺牲,战后,当地村民将阵亡战士集中埋在老港坪的沙地里。
▲梅田老港坪“三十六位无名烈士”安葬地
九是发现抗日战争时期“精诚团结”四字宝贵铜盒1个。铜盒的正面“精诚团结”四个字为阴刻,落款是“方步舟敬赠”。 盒内的上半部分,有长方形约5毫米厚的石块镶嵌其中,是不是用来防火防潮,不得而知。下半部分是空的,应该是存放贵重东西的地方。据保存者介绍:1938年,方步舟率部到大幕山抗日,其伯父周春华为方步舟的机要秘书,后随方步舟团结各游击队参加过袭击驻扎在通羊的日伪军,颇有战绩,深受方步舟的信任,方步舟遂请人精制此铜盒,赠其伯父。该宝盒的发现,体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方步舟在大幕山精诚团结各游击队共同抗日的决心。
▲方步舟赠给周春华的铜盒
(编辑:谭梦星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