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陈雄辉 阮彦杰)绿柳堤岸,小河之水蜿蜒潺潺;炊烟袅袅,乡村古道静谧祥和;青山如黛,乡村风光钟灵毓秀……走进鄂东南边陲通山,沿着城区旅游公路前行5公里,南林桥镇石门村长夏畈映入眼帘。村落靠山面水,村居建筑错落有致,美不胜收。长夏畈古民居群的“蜕变”是通山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缩影。
通山地处鄂东南边陲,幕阜山脉北麓,山川秀美,资源丰富,是湖北省著名的“民居之乡”、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全县现存具有研究、观赏、保护开发价值的明清民居群落30余处,有楚天第一古民居群之称的宝石村,有“江南第一宅”、“楚天第一大夫第”之称的王明璠府第,有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商贸古街市石门村长夏畈古民居群……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建筑风貌,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规划先行,把准“定盘星”、打造“布局美”
老村藏古宅,老宅数百年!猫拱式的山墙、如跃如飞的脊饰、灰黑斑驳的老墙……走在幽静的村间小路,远远便能感受到王明璠府第散发出的韵味。王明璠府第始建清咸丰年间,建成于同治时期,是湖北仅存的“县太爷”宅院之一。民居占地面积达1万平方米,有32个天井、64间正房,家祠、家学、马厥、碾房、织房、柴房、厨房和杂役间等多达三十余间。
“古色古香的古民居,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规划先行是我们始终坚守的指导原则。”通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钟一表示,只有科学执好传统村落规划之笔,才能真正唤醒沉睡资源,留住美丽乡愁,迎来崭新篇章。
从2002年至2004年短短两年间,通山县政府公布了王明璠府第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了相关维修与建设控制地带利用和开发规划方案,正式开启传统村落保护历程。如今的王明璠府第,人工水系完备,建造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在通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步入快车道,更多的传统村落被挖掘并纳入保护规划。截至2022年,该县共编制了12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含江源村),结合各村落不同资源特色,实行精准化保护,实施“一村一策、一村一韵”模式,避免村落发展同质化,做到了应编尽编、“一村一档”。
修缮提升,保护“原生态”、传承“精气神”
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随着工业化、城乡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这一现象在通山尤为明显,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有些东西一旦破坏,便无法复原。为了留住乡愁,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多方筹措资金1亿余元,‘真金白银’支持传统村落保护。”通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股负责人陈雄辉介绍,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战略,采取“修旧如旧,保留古色”的措施,变“大动干戈”为微更新、微改造,累计修缮各类古民居500余处,让古老的传统村落重新焕发了生机。
同时,按照“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的基本原则,通山上引财智,下聚群众,组织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协会、古民居保护管理理事会,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拯救老屋行动,一大批能工巧匠活跃在行动一线。今年,通山县专门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通山县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工作的意见》《通山县传统村落保护建设规范》《通山县传统村落连片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规范县域内古村落等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活化利用,留住乡情味、重燃“烟火气”
“从上午11点开始,前来吃饭的游客一波接一波,像吃流水席一样热闹。尽管今年受疫情影响,‘五一’假期周边慕名而来的游客仍然不少。”石门湾农庄老板吴三秀高兴地说。南林桥镇石门村是明清时期湘鄂赣各地商人和旅客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古民居石板街长达600多米,是湖北现存的茶马古道之一,至今仍有保留较为完整的客店商铺、拴马桩、石板街,是南方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近年来,石门村结合自身资源,重点打造石门古街、长夏畈古民居等旅游项目,接待游客数量、旅游产业效益显著提升。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00万元,带动发展民宿及农家乐20余家。
传统民居活化利用走出新路径,不仅仅发生在南林桥镇石门村。闯王镇高湖村朱家湾辖内的西麓牛迹岭小月山,是闯王李自成陵墓所在地。该镇精心打造闯王文化园廉政教育基地,全新定位了“传承中华美德,讲好家风故事”的教育主题,全面挖掘文化内涵,整理优秀家风、家训、家规,让“孝、善、诚、谦”等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精神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开发研学教育旅游线路,并植入文化展示馆、博物馆等,为村落激发新的活力。通山县委、县政府投资1300万元在大路乡吴田村建成占地28.6亩、具有停车场、仿古大戏台、公厕、健身区、绿化长堤、花卉观赏区、展览区等众多功能区域大型文化活动广场,打造全县市民、村民的最大的休闲、文化、娱乐平台。吸引回乡创业人士黄庆国成立通山县京达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规划用地110. 433亩,建成一条连接王明璠古民居的小桥流水、鸟语花香、休闲漫步的仿古民俗步行街。引进外来投资商陈小荣,以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形式开发畈上王500亩荒山,投资1.2亿元建设吴田花海、动物园、儿童游乐园,吸引大批游客驻足观看。
“我思恋家乡的小河,还有河边那吱吱唱歌的水磨……”随着通山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加快推进,相信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将迎来“返古”新机遇,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活力,诗意地栖居在通山大地上。
(编辑:谭梦星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